《西游记》第32-35回,用四回的篇幅专说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故事。这故事,因为葫芦能装人和孙行者化名“者行孙”“行者孙”等细节而广为人知。
今天我要说的是,作者在写该故事时,有一个重要情节属于画蛇添足。
大家都知道,唐僧师徒费数年之力西天取经,不过是走个过场;他们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也多是观音菩萨联手佛道各界故意挖的坑,作用是丰富唐僧履历,以便佛祖名正言顺提拔自己这个弟子金蝉子。
事是这么个事,但作为一本小说,这样的终极内幕应该隐藏越深越好,最好是从不外露更不明说,只通过一些细节露出蛛丝马迹,让大家从中体悟到这一点,那才有意思。
但在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故事结尾处,作者或者故意或者无意,把取经背后的“秘密”给堂而皇之说了出来。
看原文——(太上老君道:)“那两个怪,一个是我看金炉的童子,一个是我看银炉的童子,只因他偷了我的宝贝,走下界来,正无觅处,却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绩。”大圣道:“你这老官儿,着实无礼,纵放家属为邪,该问个钤束不严的罪名。”老君道:“不干我事,不可错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
这情节,说破了唐僧师徒取经的“内幕”,让读者意识到那些吃人妖怪多是些托儿,这使得本来很有悬疑的西行故事有点索然无味。
其实,对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这段故事来说,去掉太上老君点出菩萨联手自己做局这一点,只说这两个怪是自己麾下童子,读者照样能通过前文蛛丝马迹,看明白这事背后的玄机。
看故事中这样一个细节——银角道:“今日巡山怎的?”金角道:“你不知,近闻得东土唐朝差个御弟唐僧往西方拜佛,一行四众,叫做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连马五口。你看他在那处,与我把他拿来。”银角道:“我们要吃人,那里不捞几个?这和尚到得那里,让他去罢。”金角道:“你不晓得。我当年出天界,尝闻得人言:唐僧乃金蝉长老临凡,十世修行的好人,一点元陽未泄,有人吃他肉,延寿长生哩。”金角道:“……我记得他的模样,曾将他师徒画了一个影,图了一个形,你可拿去。但遇着和尚,以此照验照验。”又将某人是某名字,一一说了。银角得了图像,知道姓名,即出洞,点起三十名小怪,便来山上巡逻。
以上金角大王所说,带出两个细节,一是他知道吃了唐僧肉能长生不老;二是他手中有唐僧师徒的画像。
这第一点并不出奇,因为之前也有妖魔知道这个,但第二点就厉害了!
下面听我分析。
我们知道,唐僧师徒, 不管是金蝉子,还是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卷帘大将,他们在佛祖处或在天界时的模样,与之后踏上取经路的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模样,并不一样。
简单说,之前他们是佛子或仙怪的模样,之后却都是出家僧人的模样。像孙悟空,出家前是闹天宫的神猴,出家后却是头戴金箍的雷公脸和尚。
除非极为熟悉他们的,否则难以知道他们模样的具体变化。
而书中说,金角大王“记得他的模样”,画出来就是取经路上的唐僧师徒。
这就奇怪了!
如果说,金角大王作为太上老君身边的金炉童子,曾在天界或是随老君出行时见过金蝉子、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卷帘大将,所以记得他们模样,这还可以理解,但他怎么可能知道后来踏上取经路的唐僧师徒的模样呢?!
从书中前文可知,从唐僧师徒开始取经,一直到金角大王出现,这中间他们不曾相遇或有交往。这就决定了金炉童子也好,金角大王也罢,都不可能知道唐僧师徒的和尚模样。
既然不知道, 那他怎能绘出他们画像?
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从太上老君那里得来——或者是通过老君的描述,绘出画像;或者直接就是老君提供画像。
总之,金角大王手里有唐僧师徒的画像,根源肯定在太上老君,没有他当面或暗中许可,这画像无从得来。
也就是说,《西游记》提到这一画像,足以暴露太上老君是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下界折腾唐僧师徒的背后黑手。细心的读者根据画像这一情节,就能参破背后玄机,根本不需要作者在故事结尾专门把这事挑明。
总之,作者跳出来揭破谜底,有点画蛇添足。
当然,瑕不掩瑜,《西游记》也有大量暗藏文字背后的玄机,而破解这样的玄机,正是读此书的乐趣之一。
含而不露,是名著该有的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