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546371
-
- 注册时间2008-09-23
- 最后登录2024-11-15
- 在线时间25467小时
-
- 发帖6963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6
- 金币14711
- 道行5638
- 原创799
- 奖券5621
- 斑龄3
- 道券183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546371
- 发帖
- 69630
- 金币
- 14711
- 道行
- 5638
- 原创
- 799
- 奖券
- 5621
- 斑龄
- 3
- 道券
- 183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2546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11-15
|
—
本帖被 砂锅吊子 执行加亮操作(2021-03-03)
—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些必然事件比如赚钱必然不够花恋爱必然遇到渣娶的必然不是她吃辣必然辣菊花许多年后你依然会记得那一个个快乐的火锅之夜以及轮番上厕所的午夜伴随着奔涌而下的哗啦啦还有一阵火辣辣辣到起鸡皮疙瘩辣到怀疑人生辣到你开始思考为什么菊花会感受到辣?却感受不到酸甜苦的味道呢??要了解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知道 「辣」和「酸、甜、苦、咸」 本来就不是一挂的 辣不是一种味觉而是痛觉!我们身上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器」它们分别负责感受不同的外界刺激并让大脑产生不同感觉酸、甜、苦、咸、鲜是由味觉感受器处理而 辣刺激到的 是痛觉感受器它传递的是疼痛和高温的感觉所以真正的人间五味不是酸 甜 苦 「辣」 咸而是酸 甜 苦 咸 「鲜」辣是痛觉明白了辣和其他味道的区别 就很容易理解 菊花感觉不到酸甜苦咸鲜但能感觉到辣的原因了因为 味觉感受器一般只在味蕾上才有菊花上没有而 辣的痛觉感受器几乎分布在人体全身也包括菊花加上辣椒素无法被胃肠道完全吸收所以在拉粑粑的时候它会顺着肠道来到菊花进行火辣辣的吻别等一下 而且大家会发现 每次菊花辣 可能都伴随着肚子疼、拉肚子 这是因为我们的 胃肠道里 也有痛觉感受器 胃肠感受到辣以后 会加速肠道蠕动 尽力把辣椒素给排出去 于是你就肚子疼+拉肚子+菊花疼了 但是,吃一样的辣有的人就没什么感觉那是因为每个人的痛觉感受器会受到基因的影响敏感程度不一样不过越能吃辣的人往往越追求辣也总能找到直呼过瘾的辣度然后吃辣一时爽菊花火葬场哎?那有什么办法能解辣吗?辣椒素不溶于冰水在常温水中的溶解度也较低但在油、脂和酒精中溶解度较高所以如果嘴巴辣喝冰水用处不大可以喝牛奶、吃乳脂冰激凌它们都含有乳脂可以溶解辣椒素或者在吃之前让食物沾一沾火锅油碟「洗」掉一些辣椒素那……如果是菊花辣呢?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试试让它洗个牛奶浴?咳咳 更实操的做法 其实是涂抹炉甘石软膏缓解 策划 难洗监制Feidi插画 苏封面图来源苏参考文献[1] Caterina M J , Schumacher M A . The capsaicin receptor: a heat-activated ion channel in the pain pathway.[J]. Nature, 1997, 389(6653):816-824.[2] Frias Bárbara, Adalberto M . Capsaicin, Nociception and Pain[J]. Molecules, 2016, 21(6):797.[3] Horie S , Tashima K , Matsumoto K . Gastrointestinal Spice Sensors and Their Functions[J]. YAKUGAKU ZASSHI, 2018, 138.[4] Rollyson W D , Stover C A , Brown K C , et al. Bioavailability of capsaici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rug delivery[J].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14, 196:96-105.[5] Garcia-Bailo B , Toguri C , Eny K M ,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Taste and Its Influence on Food Selection[J]. Omics 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Biology, 2009, 13(1):69-80.[6] Nasrawi C W , Pangborn R M . Temporal effectiveness of mouth-rinsing on capsaicin mouth-burn[J]. Physiology & Behavior, 1990, 47(4):617-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