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资治通鉴·汉纪八》
古代官场上,忠臣是很难得的,尤其是那种对皇帝忠心耿耿,一心为公的忠臣更是凤毛麟角。一个朝廷能有那么一个两个,那就是国家之福,百姓之福了。但往往是这么大公无私的忠臣,最终结局都不会太好,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就来讲一位忠臣的遭遇,他就是西汉初期的名臣晁错(cháo cuò)。
晁错出生于颍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年少时学习法家思想,后来又接受了儒家思想,被汉文帝看中,拜为太子家令,为太子管理家事。
当时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汉文帝把晁错安排在刘启身边,就是想给刘启培植势力。而晁错也没有让汉文帝失望,不仅把工作做得很好,而且对刘启是忠心耿耿,一心为公。
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刘启继位,果然马上就提拔了晁错为内史。晁错因此获得了单独觐见景帝的权力,经常与景帝谈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十分信任,几乎是言听计从,整个朝廷中最宠爱的人就是他晁错。
不久之后,汉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晁错的权势一时无二。
俗话说:志得容易意满。晁错成为皇帝身边最大的红人,拥有了极高的权势之后,就有点天不怕地不怕了,这时候的晁错犯下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公元前155年,也就是汉景帝继位第二年,晁错为了国家统一,向景帝提议削藩。并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的奏疏送上去之后,汉景帝马上命令大臣们讨论,结果大家都害怕晁错的权势,一句反对的话都不敢说。
这时候,远在颍川的晁错父亲听到了晁错主张削藩的消息,马上动身从老家赶到了长安,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你太无知了!这么件费力不讨好又得罪人的蠢事,你怎么能干呢?如果事情成功了,功劳都是皇帝的;要是事情失败了,你就是千古罪人啊!”
结果晁错就是不信这个邪,他对父亲说:“我晁错是为国家办事,这事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得罪人我也管不了了。只要皇帝知道我一心为国,谁能害我!”
晁错父亲听了儿子这番话,气得大哭,说道:“我们晁家已经大祸临头了!”说完,这位父亲就先晁错一步,服毒自杀死了。
在晁错的支持下,汉景帝下了削藩诏书。这引起了诸侯王们的强烈不满,个个都非常痛恨晁错。
于是,这些诸侯王们决心造反,发动了著名的“七国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兵马,打出“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从四面八方向长安杀去,一时间天下大乱。
面对这样的形势,刚继位不久的汉景帝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就有一位大臣向汉景帝提出建议:“诸侯王们之所以要造反,无非是不满削藩,他们只是想拿回属于自己的封地。而削藩是由晁错一人引起的,只要皇上杀了晁错,恢复诸侯王的封地,赦免他们造反之罪,那么他们就会罢兵回去。”
汉景帝听完之后,坐在椅子上,沉默了好久,然后他才长叹一口气说道:“我干嘛要为了一个晁错而得罪天下呢?”
随后,汉景帝命令丞相陶青等人上书弹劾晁错,大数晁错的种种罪行,提议应该处死晁错。汉景帝当然是无不准奏。好一出自编自导自演的丑剧!可怜忠臣晁错对这出丑剧一无所知。
不一会儿,汉景帝便派出中尉到晁错那里,欺骗他说景帝要求他坐着车巡查。晁错不知有诈,就换上了上朝时穿的官服坐上了车。直到马车给他拉到了长安城的东市,晁错才大吃一惊。但是,还不等晁错出声,行刑手便将他拉下车来,腰斩了事。
晁错就这样冤死了,死得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可是,汉景帝杀了晁错之后,诸侯们的叛乱并没有平息,不得已之下只能发兵征讨,最后虽然平定了叛乱,但也白白断送了大汉一代名臣的性命。
评:晁错的故事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出两点:第一,作为一个臣子或者说手下,虽然得到了最高领导的赏识,也不能自以为后台硬就目中无人,要知道一山还有一山高。
第二,作为手下,要时刻想着一件事:为领导办事,成功了功劳都会是领导的,但如果失败了,那么所有过错都会被推到你身上,这就是人的本性,无人可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