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楔子
又落雨了。
秋分过后,天气转凉,秋雨三更,清寒透幕。窗外的芭蕉和竹叶之上,雨声淅沥,而我心欲碎,不觉又滴下泪来。
真寂寞。不错,是寂寞。在这偌大的荣国府,大家热热闹闹,我却像一个孤魂野鬼。放眼望去,全是亲戚,可能说说心里话的,竟然没有一个。
是的,就连最疼我爱我的老太太也不能,就连宝玉也……
啊,宝玉,屈指算算,初识他已是几年前的事了,那场景似乎就在眼前,有时候却又模糊起来,让人不禁心有戚戚焉。
(二)初见
我的故乡在姑苏。姑苏自古便是一等一的繁华富庶之地,而我家,亦是屈指可数的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父亲相貌堂堂,曾中探花;母亲聪敏温柔,贤惠持家。而我,是他们唯一的女儿,自幼受尽宠爱,简直受不得一丝委屈。
若不是母亲去世得早,我又怎么会来到荣国府?记得那日初来乍到,我心中忐忑不安。素日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我因此暗暗告诫自己,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可被人笑话了去。
外祖母见到了我,又是伤心,又是欢喜,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甚是疼我怜我。我和母亲的相貌像是活脱的,外祖母一定想起了她最心爱的苦命女儿。舅舅家的三个姊妹迎春、探春、惜春,和我尚算投缘。就连琏二嫂子王熙凤,也算可亲。
只是二舅母,不冷不热,不知是秉性如此,还是对我或有成见——我母亲未嫁时,与这个嫂子并不算相契。她还告诫我,要我远着点儿宝玉。
宝玉果然惫懒,一听说我没有玉,便大吵大闹,要砸了自己的玉,让我心里很是不安,尴尬万分——我历来是要强的,不肯落人褒贬。虽然一开始对宝玉的印象不算好,但是两个人后来怎么就越来好了呢?我有时也会有此疑问。现在想来,也许,这,就是缘分?
(三)吃醋
我和宝玉也算两小无猜,自小一处儿吃,一处儿玩,感情愈加亲厚。我生来敏感,有的事没的事,总爱多想,再加上言语上不肯让人,所以人家多说我孤高自许,目下无人,不及后来的薛宝钗温柔敦厚。其实,让我不忿的不是这一点,而是宝玉的态度。
宝玉自小待女孩子极好,不论是姊妹们,还是丫鬟们,处处步步,可谓小心温柔。我知道,这是他的天性,我并不在意。因为他待我,更与别人不同——更要上心。可他待宝钗,也很好。这就不对劲了。
我心里酸溜溜的。
两个人一起长大,在我心中,除了父亲和外祖母,第三个人便是他了。我不希望有别的女孩子分享他的心。也许我是小心眼,但我为的是我的心。
宝玉说,他心里除了外祖母和舅舅、舅母,第四个人就是我了。我听了不知道多开心,因为,我终于知道他的心和我的心是一样样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那时,荣国府里早已开始流传起了“金玉良姻”的闲话。我很担心,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宝玉赌咒发誓,说他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就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
可我还是不能放心,毕竟宝钗比我健康,比我圆融,比我丰美,她虽没了父亲,可家里还有各种生意,有母亲、哥哥,能替她筹划,让她依靠。而我呢,不过是个依附于外祖母家的孤女,一切吃穿用度,皆仰人鼻息。我又如何能和宝钗比呢?
(四)和解
有一件事,现在想来实在令我羞涩。那一年春天,桃花树下,风吹了一头一身碎碎的瓣子。而宝玉带来的《西厢记》也辞藻警人,余香满口。此情此景,让人心神飘荡。宝玉说,他就是个“多病多愁身”,我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闻得此言,我又喜又气,连眼圈都红了。喜的是宝玉的心,气的是宝玉怎么可以说这种混账话来欺负人。
时间过得很快,可《西厢记》在我心中余音绕梁,终于在一次行酒令时误说了“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偏巧被宝钗看出了端倪。她找了个机会告诫我,我羞得满脸飞红,却又感激不尽——
我自小便没了母亲,这些道理竟从没有人对我讲过,实在是误到了如今。而宝钗,肯不计前嫌,教导我这些个好话,实在可敬。怪不得云丫头说她好。宝钗,的确是个好姐姐,先前竟是我错了。
我不禁惭愧万分。
(五)迷惘
我心里有许多话,可是无人可说,更不能说。虽然宝玉偶尔也露个一句半句的,可我又怎么能回应他呢?女孩儿的身份尊贵无比,自然不能逾矩。可叹我没了父母,没人为我主张,实在可怜。
我不能自己作主,宝玉也不能。老太太虽然疼他,也疼我,可未必愿意成全“木石姻缘”。荣国府正在走下坡路,不过成了个空架子,必定要找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才有助力。而我不过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女,无人依傍。此外,我身子多病,俗称“美人灯儿”,如何能为贾家开枝散叶?唉,除了宝玉的心,我无所依仗。我的未来,会是宝玉吗?
窗外的秋雨一直下个不停,芭蕉如泣如诉。
四更将阑,我终于含着泪水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