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4月份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发布2020年新基建项目投资计划,推动疫后经济恢复、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5月13日,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2020)”倡议,鼓励政府和社会各界携手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目前,数字经济被寄予更大期待,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抗疫期间,“数据”作为新基建的核心地位充分显现。可以说,“云”服务几乎无处不在,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和互联网医疗等新业务也从原来的可选项变成当下的必选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科技也在抗疫中大显身手,从流动人员健康监测,到疫情态势分析,再到机器人配送和红外人体温度快速筛检仪等,这些都快速刷新了人们对数字经济的认识。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产值占到GDP三成,其增速远远超出GDP增速,从业人员约两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新引擎。数字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可直接拓宽数字经济广度,挖掘数字经济深度,延展数字经济长度,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和数字技术的实体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在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数字基建快速发展必将为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坚实的支撑。
我国数字快速发展,但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首先,全产业链数字化有待加强。数字经济伴随消费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当前企业数字化改造整体呈现“偏消费端”,即“偏产业链后端”的特点,企业自发行动,各自为战,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传统行业转型遭遇瓶颈,数字产业链不完整,畅通经济循环还存在诸多难点和痛点。
其次,信息安全风险呈上升趋势。后疫情时代,整个社会全速重构,万物互联、“全在线”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常态。高危漏洞、网络攻击日益增多,基础设施面临威胁,金融和能源行业成为重灾区。各种网络犯罪、攻击对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受疫情和美国对我国科技制约的影响,发展安全可控的信创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最后,缺乏数字化创新人才。不仅缺乏IT工程师、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师、AI算法工程师、产品经理等传统技术精英,更缺乏跨行业、跨平台的复合型人才。而法律法规滞后,治理体系落后也掣肘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数据产权方面,相关主体责权边界不清,难以得到法律保护。
应对不足,我们有一些工作亟待开展。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数字经济时代,在线的每一次点击,都牵动着大量的数据调用,产生海量数据,亟须扩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数据中心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抓住数字时代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引领中国实现全面赶超。
二是构建产业数字化平台,发展工业互联网。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进行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升级、实现智能化、平台化、品牌化发展;以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推动经济活动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型,实现产业上下游在线上的无缝衔接、配合联动,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消费者与生产者无缝对接,促进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优化,发展先进制造。
三是完善网络治理体系,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导致诈骗、传销、非法集资等网络犯罪和侵犯隐私现象频繁发生。应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明确网络平台责任,厘清政企治理权责,规范相关主体行为。强化政策引导,创新政策支持。建立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监测、预警、处置体系,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四是培育数字型人才,提升全民数字化素质。加快推进面向数字经济的学科建设,发展数字领域新兴专业,促进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与其他专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扩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数字技能普及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