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96阅读
  • 1回复

[猎奇]同济大学的浪漫,凭什么“征服”上海滩?[3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沙漠之虎

UID: 953340

精华: 1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116642
金币
8367
道行
5233
原创
76
奖券
1733
斑龄
0
道券
1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73875(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4-11-0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5-15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20-05-15) —

▲ 同济大学,樱花道 。
随着熟悉的报站声,10号线的车门缓缓打开,年轻的人们鱼贯而出。从5号口出站,乘一个长长的扶梯,右转几步路的距离,就能走到同济大学的校门。




▲ 同济大学校门 。
建校已经113年的同济,一直以出色的工科闻名全国。不仅修起了大半个上海,在全国的土木、交通、桥梁建设中,更是随处可见同济人的身影。但比起百年名校的称号,同济学子更为津津乐道的,是拥有这个以校名命名的地铁站。

▲ 另一个“宇宙中心”五角场 。 图 /视觉中国
在上海轨道交通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同济,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为自己规划了这样一条开到校门口的地铁10号线。出校门乘坐3站地铁,就能直达宇宙中心五角场,沿线的许多换乘线路,更是让整个魔都尽在掌握。
如果在上海选一所大学生活、学习、恋爱,似乎没有比同济更合适的了。

带着“德味”济天下
南北楼前的草坪上,竖立着两根“同济大学国立柱”,一根上刻“继往”,一根上刻“开来”,既诉说着同济曾经的命运跌宕,也喻示着同济人面向未来的理想。

▲ 同济大学国立柱 。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是为同济大学的前身。在上海话里,“同济”是德语“Deutsch”的谐音,“Deutsch”意为“德意志”,可见同济从创建之初就与德国有着深厚的渊源。而同济之名,还出于《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颇合“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义,不仅有医者仁心,更藏着卓识远见。


▲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全景。
到了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当时首批经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7所国立大学之一。作为上海乃至全国最有“德味”的大学,同济将它的“德风”一直延续至今。不仅在学术上保留着德国式的严谨,更开设了许多中德合作的特色学科。

▲ 同济大学中德学部 。
2004年,同济与德国政府合作成立中德工程学院,与二十多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为合作伙伴,每年将大批同济人送往德国深造。在德华人留学生群体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笑话,据说所有留德华人中有一半都是同济人,同济人中更有一半都来自这个人称CDHAW的中德工程学院。CDHAW的同学在留德后大概率依然能够成为同学,留学对他们而言,似乎不过是将整个班级从中国搬到了德国。


▲ 图1: 同济德文工学堂。 图2: 同济大学前身——1922-1971年期间的同济医工学堂旧影。图/网络
抗战爆发后,同济师生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在李庄,日军的侵略也从未停止,长期的战火纷飞,让学生们的生活艰苦至极。据时任代理校长周均时1941年8月31日的报告:“查本月11日上午9时敌机狂炸宜宾,本院门诊部后座中一弹,库房膳食厨房炸塌,办公室右首板壁一座震坏,并震破窗户多处,经于十二三日停诊两天加以整理。”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同济学子依然怀揣着赤诚的理想,让同济精神得以薪火相传。

▲ 李庄古镇。 图/视觉中国
当时医学院有个学生叫夏树国,每次逃警报时,总带着一个方形小包裹,同学们以为他舍不得家里的传家之宝,谁知打开一看,里面躺着的是一本《解剖学讲义》。正是无数这样的坚持,让同济师生们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教学不辍,等到1946年回迁上海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 同济医院院长、德医公会创办人宝隆 。 图 /网络
虽说如今的同济以工科著称,但当时的同济文学院也是赫赫有名,聚集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人文学者。不仅有中文系主任郭绍虞,哲学系主任熊伟,德文系主任陈铨,如章士钊、郑寿麟、杨一之、陈康、冯契、冯至等著名教授也都曾在同济文学院任教。1949年文学院被并入复旦大学后,同济文科建设便中断近半个世纪,直到57年后的2006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才得以重新组建。

▲ 同济大学秋天校园。
颇有些机缘巧合的是,曾经的同济哲学系主任熊伟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波恩和弗莱堡留学,应该是中国唯一称得上海德格尔弟子的哲学家。而重建起同济人文学院的孙周兴教授,是熊伟先生的学生之一,也是当今中国研究海德格尔哲学的大家。从这种冥冥之中的传承里,或许能看到同济文科建设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作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大学,它始终保留着“人文化成,同济天下”的情怀。

不只是四平路公园
作为一所以建筑、土木、设计等专业闻名的学校,同济大学校园里的建筑就像是同济的名片,不仅极具造型之美,更可见其历史底蕴。

▲ 同济大学衷和楼 。
四平路的正门走进同济,可以看见巨大的毛主席像朝你挥手。这里是同济的热门集合地点,不管去哪里搞社团活动,总要先在这里碰头。“明晚八点,毛像见”,成了同济人默契的暗号。

▲ 同济大学毛主席像。
国内很多大学都可见毛主席像,隔壁的复旦也不例外。但复旦的雕像造型是背着手,同济的则作挥手状。同济坊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挥手的毛像结构是悬臂梁,五十年前这种技术只有同济做得出。
四平路校区虽然不大,但穿行在各色楼宇之间,多少能看出同济的性格。


▲ 同济大学运筹楼 。
比如建于1961年的同济大学大礼堂,曾是远东最大的礼堂,它净跨40米的拱形网架结构,被誉为当时同种形式的亚洲之最,人称“远东第一跨”。大礼堂大厅外跨54米,礼堂设3564个座位,和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拱形网架薄壳结构相适应,开阔的大礼堂厅内没有一根柱坐在厅内,视觉效果极佳。每年在这里举办的十大歌手决赛,总是盛况空前,一票难求。

▲ 同济大学大礼堂内景 。
又比如建成于1954年的同济文远楼,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座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也是中国最早的包豪斯风格建筑;古朴典雅的西南楼,采用三层砖混结构,白墙黑瓦,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颇具唐风遗韵,2004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还有双塔造型的图书馆、建筑学院的青红楼……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放在一起看又相得益彰,可见当年规划校园时教授们的深切用心。



▲ 同济大学图书馆 。
如果你是同济人,那你一定要在图书馆迷过路,在三好坞喂过大白鹅,在衷和楼的楼顶看过东方明珠,在《将爱》里李亚鹏狂奔过的一·二九操场刷过锻炼打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同济人。


▲ 图1: 城市规划学院。图2: 129大礼堂。
只可惜对于某些专业的学生而言,四平路的校园生活还没来得及回味,就要集体搬迁去遥远的嘉定校区。“黄渡理工”虽然是嘉定同济人的戏称,但等真有一天收到“江苏移动欢迎您”的短信时,才发现自己已然把生活过成了段子。

▲ 嘉定校区仰望星空楼,当然它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
在同济,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虽然考上了同一所大学,却依然面临异地恋的困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都考上了同济,但你在四平,我在嘉定。不得不说工科男生是有恒心和毅力的,许多嘉定的男孩宁愿每天花8块钱坐两个小时的北安跨横穿上海,也要留住校园时代的爱情。


▲ 图1: 工程试验馆门口。;图2: 同济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
如果说同济目前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区平等”,但有一种真正的平等,相信除了同济以外,没有哪所国内高校可以做到。在同济,不管你是工科、理科、文科还是艺术类院系,都难逃学高数的命运。传说同济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是全中国发行量前三的书籍,如果要问这本总发行量超过6000万册的同济版高数有什么缺陷的话,大概就是学分太高、重修费太贵吧?

最浪漫的“工科”生活在哪里?
作为一所校风严谨的大学,同济似乎把所有的情怀都放在了“吃”这件事上。同济的伙食是公认的好,否则上海滩也不会有一句“吃在同济”广为流传。后来大厨师傅去了《天天向上》,一块红烧大排又引得全国高校学生羡慕不已。许多同济人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带着曾经的同学来同济参观,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竟然是“带我去吃红烧大排”











▲ 图1: 学生食堂旧址。;图2: 从三好坞出来,瑞安楼旁的小路。 ;图3: 北楼-天光。;图4: 第一食堂外。;图5: 西北食堂二楼。
同济好吃的当然不止红烧大排,四平路五大食堂的师傅个个都是“扫地僧”。平时从不显山露水,直到某天下课发现西苑刀削面窗口挂上了暂停的牌子,才知道原来拉面师傅出国交流了。







▲ 图1-3: 西苑食堂。
而在四五年前的同济,每每入夜都能看到无数黑暗料理的小推车包围校园,结束一天的学习生活,宵夜就是最幸福的犒劳。可惜后来一经整改,非正规的摊贩已被取缔,许多新同济人已不知道这段“黑料”往事。

▲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西苑“同济那碗面”-大肠面。
虽然没了“黑料”,但同济人的“黑料”情怀永不停止。2016年同济在西苑食堂的负一层开起了大排档,放课后与舍友一起喝啤酒吃烧烤,剥着小龙虾畅谈理想,这里是只属于同济人的深夜食堂。

▲ 西苑大排档夜市准备的炭火。
吃在同济丨春天也在
在同济,春天是值得期待的。当樱花开放,人潮涌动,整个学校都在粉色的花海里温柔了起来。

▲ 同济大学赏樱地图。 供图 同济大学
从赤峰路上的南门进入校园,200多株日本樱花一直开到爱校路的尽头。这些樱花是1997年同济九十周年校庆时日本友人赠送的礼物,希望以“樱花为证,中日友好,世代为继”,刻着这句话的纪念碑至今仍保留在盛开的树下。

▲ “樱花为证,中日友好,世代为继”纪念碑。 图 /视觉中国
虽然叫“樱花大道”,实际这条路却不过百米。即便如此,来同济看樱花依然是许多人的bucket list(人生目标清单)。每年清明前后花开最盛,许多校外的游人慕名而来,樱花树下人头攒动,是名副其实的“四平路公园”





▲ 图1: 在樱花大道拉手风琴的爷爷。;图2:众所周知,同济是猫的天下。 图/视觉中国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来同济看樱花,不仅樱花温柔,樱花树下的人更是可爱。戴着礼帽的老者站在树下,用手风琴拉一曲苏联小调;慵懒的猫霸占着树下的长椅,眯着眼睡午觉;学理工的男孩在树下挂上他的三行情诗;临近毕业的短发女孩穿着学士服,在相机里定格青春的最后一瞥。





▲ 图1: 在樱花大道上拍摄毕业照。 图2:樱花大道。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虽然上海有顾村公园、辰山植物园的樱花盛景,人们却依然偏爱同济的樱花。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勾起那些属于青春的悸动,年少的懵懂在粉色的光影里逐渐清晰,在名为时光的泥土里,开出了旧日的美丽回忆。

▲ 在同济樱花大道骑行 。
浪漫或许是转瞬即逝的,就像樱花的花期只有短短的一周。务实的同济人,更愿意将自己的浪漫寄情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里。当花瓣落进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都知道,属于同济的罗曼蒂克永远不会消亡。

▲ 樱花大道 。 图 /视觉中国
1条评分金币+35
527801728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0-05-2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smen
京师四门提督神爷

UID: 309051

精华: 39
级别: 天外仙宗

发帖
385672
金币
337
道行
12539
原创
906
奖券
1354
斑龄
0
道券
1233
获奖
0
座驾
C200L
设备
 摄影级
高级认证
在线时间: 2593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7
最后登录: 2024-11-0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5-15
现在的大学 对未来没啥大功效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