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而《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呈多线索交杂,翻拍时还需要对原著进行改编和增减,实属不易。
自从《红楼梦》问世,不仅兴起了红学,而且带动了影视的发展,单电视剧就有8个版本,直到2017年还播出了《小戏骨红楼梦》,足见其翻拍的热度不减。
《中国青年报》在2010年发表调查,结果显示完整阅读过原著的读者明显更喜爱87版《红楼梦》电视剧,这个版本也因此被奉为难以超越的经典。本文仅从内容改编的角度来浅析87版《红楼梦》的优越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87版《红楼梦》电视剧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以程高本为底本,根据脂本进行改编,但完全不同于新版的是,它并没有采取高鹗的续写,而是根据原著中第五回的判词、图画、乐曲、其他可能的暗示伏笔,以及脂砚斋等人批注中透露的情节信息进行改编,同时剧组还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周汝昌、王蒙、吴世昌等红学专家的研究观点。
总体来看,87版《红楼梦》对原著内容的改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人物年龄存在较大差异。在原著中,黛玉初入贾府时只有10岁(注:红楼梦里众人年龄,存在很大“漏洞”,按原著为7岁左右,但若以宝钗年龄为参照,则是10岁左右),此时宝玉11岁,宝钗大约13岁半,而凤姐也不过20岁,青春盎然的少年们在大观园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王国”,而在电视剧中,所有演员都是成年人,年龄被大大增加。
如此改动自有其合理性:演员的低龄不利于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把握以及长期持续拍摄。为了弥补年龄上的差距,王扶林导演在全国海选时坚决不采用当红明星,以防观众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同时以演员的素质与灵性为先,而非演技或经验,因而在电视剧里能够还原出浓郁的青春气息和少年情怀,这也正是87版改编的独特魅力所在。
其次,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被删减。原著中宝玉跟随警幻仙子在太虚幻境里无意预知了众女儿命运,更在秦可卿的引领下初晓云雨之事,从无知懵懂转为情窦初开,因此这一梦中经历对宝玉的身心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87版《红楼梦》更倾向于写实主义拍摄,于是淡化了原本想象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可能含有限于影视时长、成本控制等的考虑因素,将情节简化为宝玉在秦氏房中午睡,实属遗憾。
再次,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真相被揭露。原著中秦可卿是病逝,但种种迹象表现其死因蹊跷——十二钗正册上画着一美人在高楼悬梁自缢;《好事终》首句“画梁春尽落香尘”又点悬梁;焦大痛骂“爬灰”;秦可卿死后贾珍哭得像个泪人,甚至说出“如何料理,尽我所有罢了”这般狂语等等。
直到发现甲戌本批注:“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故赦之,因命芹溪删去。”由此秦氏的真正死因才真相大白。
电视剧中将红学研究者发现的、被曹公不得已而隐去的情节用镜头告知于众,这对于更全面地理解秦可卿这一人物形象以及情节的梳理有很大帮助。有人提出这一真相的还原有失秦可卿的风度,但我认为这种客观求实、敢言其晦的演绎精神正是对原著与作者最大的尊重与敬意。
第四,史湘云的结局被设置为船妓。原著中湘云在丈夫去世后孤苦度日,而在电视剧中湘云沦为船妓,一袭红裳和一声声“爱哥哥,赎我”随画舫的远去而消隐在凄冷的夜色里,令人痛心。如此设置结局的原因可能是依据判词中“湘江水逝楚云飞”一句,以及湘云和黛玉对诗时所作的“寒塘渡鹤影”一句,毕竟黛玉所对的“冷月葬花魂”确实暗示了其香消玉损的悲剧命运,但是如此安排又与原著中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难以谋和。
总而言之,虽然87版《红楼梦》对原著的改编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但观其大局,改编符合“适度性”的原则,比较真实且全面地还原了原著的整体创作风貌,也继承了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精雕细琢的创作精神,不失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