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546371
-
- 注册时间2008-09-23
- 最后登录2024-11-15
- 在线时间25485小时
-
- 发帖69657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6
- 金币15793
- 道行5638
- 原创799
- 奖券5621
- 斑龄3
- 道券183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546371
- 发帖
- 69657
- 金币
- 15793
- 道行
- 5638
- 原创
- 799
- 奖券
- 5621
- 斑龄
- 3
- 道券
- 183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2548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11-15
|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0-03-25)
—
今年的台剧,我推荐了很多部,但要说最火的,仍然是贾静雯主演的《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通过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带观众重新审视了善与恶的伦理边界,也力透纸背地反思了现代传媒的问题所在。无独有偶,最近台湾又出了一部聚焦新闻媒体的现实主义题材剧——《镜子森林》。作为民视的年度旗舰型连续剧,《镜子森林》虽然没什么热度,但质量却让人颇为惊喜。剧中,杨谨华饰演的女主名叫高明,是“火线新闻”的政治组主任。一直以来,她都坚守媒体人的理想和信念,不畏强权,揭露过多起政商界丑闻。然而就在最近,她的一篇揭露北湾银行经理盗领10亿台币的新闻发出后不久,对方就在汽车旅馆内死亡。这让她陷入深深的困扰之中,连和检察官男友的订婚都顾不上了,当场换了身衣服就奔赴事发现场。其实,女主之所以反应如此强烈,是因为在此之前她曾找过这个银行经理采访,希望对方告诉她这10亿台币背后有什么高层牵连其中。可当时无论她怎么劝说,银行经理都不肯讲出内幕,还跪地苦苦哀求她不要报道,否则就是把他往死路上推。女主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本能地判定这是对方为博取同情演出来的戏码。同时,由于总编辑要求这种猛料必须抢在第一时间发布,她便没有阻止新闻的刊印。直到银行经理突然死亡,女主才意识到,这次是她自己的判断失误害死了别人,忍不住在车里抱头痛哭。到汽车旅馆仔细查看之后,女主又见到了伤心绝望的死者家属。她意识到,银行经理的死一定并非警方说的自杀,而是另有隐情。由此,她更加坚定了查出这10亿台币背后秘密的决心。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女主私自在公司网站上发布了质疑警方的文章。这惹怒了总编辑,气得要把她调离当前的工作岗位。但女主没有因此动摇,反而干脆跑到公司董事那里,申请成立了一个调查组。与此同时,剧中还有另一条线索——女主的几个同事,卷入了一个黑社会强卖损害健康的能量水事件。这个事件,看似与女主调查的事情毫无关联,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北湾银行的董事长其实一直与黑社会勾结,还让黑道分子加入了银行的经营权。所以银行经理的死亡,很可能就是这些黑道分子受董事长指使所为。但警方对于这个案件,却急于盖棺定论。因为此时正逢市长公布年度施政报告,上头不想让市长的治安汇报成果不好看。可以看出,顺着这个脉络,接下来的剧情将会围绕着官员、财阀、黑社会之间相互勾结的政治乱象展开,并通过女主及她身边的记者来呈现媒体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应有的坚守。这种剧情设定和展开方式,有点像我们之前聊过的日剧《顶级联盟》。那部剧的两名主角也都是政治新闻记者,在追查一笔赃款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日本史上最大的冤狱疑案,两人的命运因此被政界的黑暗所改写。我们都知道,作为公义与理想的化身,媒体人常常被看做是社会良知的代表。而表现媒体人对抗强权、死磕真相的经典影视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比如著名的《聚焦》,再现了《波士顿环球报》记者如何对抗官员和教会的施压,报道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比如冷战背景的《晚安,好运》,讲述了哥伦比亚电视台的记者们在高压环境下,用自己的新闻理想、新闻阵地,毫无退缩地与麦卡锡主义对抗,并最终把这个丑陋的政客拉下舞台;还有2017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的那部《华盛顿邮报》,将目标对准了让尼克松政府名誉扫地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这些事件虽然发生在过去,但从现实语境看,它们既是对往事的回望和凝视,也代表着对新闻精神的传承,更有一种对新时代、新环境下媒体操守的呼唤。不过,相比这些影片聚焦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统叙事,《镜子森林》则站在了如今的时代视角,立足于当下的媒体环境和具体事件,着力刻画复杂而多面的媒体形象。在本剧中,媒体和媒体人褪去了“为民请命”的绝对道德光环,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缺陷和算计,也会犯下让人痛心疾首的错误。比如,为了和企业的人搞好关系、得到额外的好处,有的记者会把收红包、收礼物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比如没有大新闻的时候,总编辑就直接拿“大妈偷吃小鲜肉”这种猎奇故事,当做头版头条博眼球;再比如,为了抢得先机,一听说银行经理死了,“火线新闻”就立马推送了“死者是自杀”的消息,根本来不及查证真相和斟酌措辞,对死者家属造成了巨大的二次伤害。事实上,这种媒体的道德失守现象一直都有发生,只不过不同的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下,表现形式有所差异。此前也有不少经典影视作品,这种现象进行过戏谑和讽刺。比如,黑白片《倒扣的王牌》和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那部《夜行者》。在《倒扣的王牌》中,记者为了延续新闻热度,活活耽误了困于山洞之人的救助时间;而在《夜行者》中,记者为了获得独家资料,亲自制造新闻,到最后甚至丧心病狂地动手杀人。虽然这两部作品的情节充满戏剧性,但它们所指向的“媒体杀人”的主题,却不乏现实性。这一点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也有涉及。剧中曾多次出现这样的台词——媒体如果不能坚守事实、底线和良知,那么它所带来的恶果,远比杀人还要严重。但从好的一方面看,再恶劣的环境下,也总有始终坚持理想和信念的媒体人。比如本剧中的女主,就是个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的强硬派。此外,还有一个名叫侯方平的记者,形象也十分值得玩味。可以说,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良知媒体人的心酸和不易。他并不像女主有那么强烈的使命感,对待黑社会、企业、官员、警察的示好也会接受,为了少惹事端,他还选择在社会组工作,“大妈偷吃小鲜肉”的报道就是他搞出来的。但同时,他又有自己的原则,违背良心的红包坚决不收。因为这个,在了解到黑社会强卖能量水之后,他还向一个管事的财哥退了红包,结果被对方逼得下跪喝“能量水”。不仅如此,银行经理“自杀”的那篇新闻,正是他听了警察的话写的。可见了死者家属后,他的内心开始有点内疚不安。不难猜测,在后续的剧情中,他将会逐渐拾起作为记者的公共责任,和女主一道调查真相。其实,在如今这个网络普及化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已不再局限于剧中所聚焦的报社、杂志、电视台,而是万物皆媒体、人人皆记者。而相关从业人员中,品质和才能也良莠不齐,媒体环境一时之间,多少有点泥沙俱下。媒体为了竞争数据、获取商业利益,不惜造谣捏造、断章取义、故意夸张、煽动情绪,进行各种“非虚构写作”的情况,相信大家也是见怪不怪。而这些乱象,就如剧名“镜子森林”所暗示的一样,它告诉我们媒体本应是一面镜子,照耀出世间百态,映出人性真实的丑恶与光明,而不是用扭曲变形的画面去误导大众,成为罪恶的帮凶。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媒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当ta获得了公众的关注,拥有了公共的话语权,ta就具有了相应的公器性质,也就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来约束自身,传播真实、有良知、有价值的东西。正如海报上的宣传语所说:社会需要的是真相,不是编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