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大业》到《我和我的祖国》,十年过去了。
十年来的国庆档,只有这两年是主旋律大片占据C位。其他时间是商业大片统治,甚至不乏《心花路放》《夏洛特烦恼》这般引发“三观”之争的影片。“国庆”档,也只是拥有7天长假的一个票房重仓,如此而已。
今年不同了。逢十大庆,加之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爱国主义思潮涌动,“史上最强国庆档”不只是票房最强(创纪录已成定局),更是因为“国庆”二字成了最强音。
十年前,《建国大业》以4.3亿元揽得国庆档影片票房冠军,同时写下中国电影票房新纪录。如今,《我和我的祖国》与《中国机长》仍在激烈争夺档期王冠,胜出者有可能标定30亿元票房。
十年流变。从《建国大业》到《我和我的祖国》,数星星变成了点导演。
《建国大业》首创群星献礼制。因人设事,近百位明星都给一个有头有脸的角色。有的堪称神来之笔,比如张国立的蒋介石和许晴的宋庆龄。也有很多凑趣的,认出脸来完事。
《我和我的祖国》里明星也不少,多数都是实力派,而且与角色贴合。更重要的,7个导演各成短片,不同风貌,拼成全局。
由数星星到认导演,离电影本体更近了。导演是电影风格和品质的掌控者。抓住好导演,就成功了一半。这是献礼片创作在组局层面的观念升级。
今年国庆三大片,最大的敌人都是创作周期紧张。而《我和我的祖国》7个导演分担,等于是单位时间内汇集了一部长片应有的有效劳动,也就更耐看一些。
然而短片毕竟是短片。连成长片也不是真正的长片。短片讲不了复杂故事,挖不出深水井。短片连起来,做好了是“清明上河图”,不可能黄钟大吕。
2009年国庆档,《建国大业》和《风声》担纲。今年是《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出战。很明显,国庆大片由革命历史叙事向共和国往事讲述转变了。
革命叙事可宏大,可传奇。共和国叙事一水儿平民故事。“全民记忆,迎头相撞”,搅动观影热情。但重返历史现场并不容易,个体记忆千差万别,这一part的创作其实更难。
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最显著的起点就是《建国大业》, 后有《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数星星也罢,后来加入影像奇观也罢,都是为了更好地到达。
《风声》可以说是类型片主旋律化的先驱,谍战和“信仰”从此紧密相连。谍战电影虽然再无强力后来者,谍战剧却接连开出美丽花朵。
再后来,《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将类型片主旋律化的路径发扬光大,把票房纪录推向新高。
严格说起来,主旋律影片商业化和类型片的主旋律化,还是有明显区别,最好别混为一谈。
类型片的概念来自西方,主旋律影片是中国特色的“类型”。在理论表述上,两者很难完全融合。融合更多是出于商业和传播上的考虑。
小人物叙事是主旋律亲民化的最新趋势。这一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如果说还有什么需要改进,那就是:不管人物大小,既要表现奉献和自豪,也要表现苦难和承受。这才是完整的历史,才是全面的文艺观。
《攀登者》的实质性年代感被抽空了,用感情戏来填缺。《中国机长》的实质性技术讲述没有,看上去像“意志的胜利”。
《我和我的祖国》7个短片,都是牺牲、奉献的故事。个人相对喜欢张一白导演的《相遇》,其中有苦难和承受。“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默默无闻的牺牲者,更能触动我心。
《白昼流星》里西部贫困少年的苦难,被浪漫和抒情消解了。《北京你好》里汶川地震孤儿的苦难,被包袱和幽默带过了。《夺冠》里黑白电视映照的短缺经济,其实也是某种苦难的延伸…...
我不是要求每段故事和每个时刻都苦大仇深,而是说作为电影市场的格局,百花齐放才能长久繁荣。作为电影创作的方法,多声部并存才得致远。人类需要昂扬的集体情绪,也需要深切的生命体验。
一种类型成事,后面必然是千军万马的追随者。一拥而上会造成拥堵踩踏,上面这些话权当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