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种性格都有适合自己的旅行方式,美国《赫芬顿邮报》盘点了16类游客性格及推荐的旅行路线,来看看你是哪一类性格的游客吧。
经典型游客
经典型游客喜欢有规划的旅行。他们不是那种说走就走的人,没有任何计划地到一个新地方旅行令他们压力倍增。他们更喜欢在一些传统景点接受导游服务。试试意大利托斯卡纳的红酒之旅吧,不会有比这更经典的旅行了。
和谐型游客
这类游客很注重平静与和谐。日常生活中,他们感觉对他人负有重大的责任,因此在闲暇时间应该有一些“自我时间”来关注自身而非别人。这类游客适合摩洛哥马拉喀什的Kasbah du Toubkal生态旅馆,他们能在这个生态友好型的度假村获得休养和慰藉。
利他型游客
利他类游客富于创造力和同情心。他们乐于助人,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收获快乐和满足,因此最适合服务类旅行。看看《国家地理》推荐的志愿者旅行吧,比如肯尼亚野生动物服务署的志愿者服务。
时尚型游客
时尚类游客重逻辑分析,喜欢高明的谈话,对事物的标准很高。最喜欢能激发他们智力的旅行。这类游客不妨去一些充满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地方,比如英国伦敦,那里有无数座博物馆、大学和厚重的文学史,将会是一个绝佳的旅行地。
狂野型游客
这类游客性格独立、适应力很强。他们喜欢户外,热爱极限、刺激类活动。他们比较适合自由的背包旅行,与几个朋友或者独自上路,与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新西兰是个理想的目的地——游客可以尝试各类极限运动,如蹦极、漂流、跳伞等。
冷静型游客
这类游客内心愉悦、行事低调,通常有艺术天赋。他们较内向,但热爱人群,乐于同亲友分享体验。一次搭配文化活动的悠闲沙滩旅行很适合他们。波多黎各的圣胡安就是个理想的目的地。在沙滩上呆一天,放松、潜水、航行或是打场沙滩排球,晚上去圣胡安老城逛逛,欣赏这座历史名城的魅力。
标新立异型游客
这类游客追求风雅、较为理想化,喜欢非传统的生活方式,常在追求事物的真相和意义。他们很适合来一次印度之旅。印度丰富的历史和精神主义的传统可使其继续追寻有意义的生活。此外,印度也有生机勃勃的艺术景观——无论是宝莱坞还是诗歌、文学,能满足这类游客的艺术需求。
博学类游客
博学类游客是人生的思考者。他们热爱逻辑和创新,喜欢哲学和艺术。他们适合去意大利佛罗伦萨,欣赏熠熠生辉的建筑,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历史。
极限类游客
这类游客精力充沛,活力四射。他们肾上腺素永远满值,热爱运动,永不停止。很明显,他们很适合极限旅行,可以到世界几大险峰尝试直升机高山滑雪,或是到澳大利亚体验鲨笼潜水。
快乐型游客
这类游客热爱社交,在各类聚会中总是人群的焦点。他们性格外向、有趣,与他们在一起准保能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这类游客喜欢到陌生环境的聚会中结识新朋友,纵情歌舞,共度夜晚。要说聚会的盛产地,当属西班牙的伊维萨岛了。
艺术型游客
他们性格外向,充满创造力,热爱艺术、音乐、写作,最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对艺术的热情。艺术型游客适合到饱含文学及艺术底蕴的城市旅行。法国巴黎就是个不错的选择。那里的景点绝不会让这类游客失望,比如卢浮宫、奥赛博物馆、海明威曾光顾的咖啡馆以及蒙马特区的波西米亚风格的街道。
好奇型游客
好奇型游客天资聪颖,富于好奇心。他们热爱挑战,喜欢探索,不介意重走那些已被走烂了的路线。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徒步旅行或许会令这类游客兴奋不已——他们会喜欢一路探索、学习的感觉。在美国的所有旅行线路中,俄勒冈小道最合适不过了。这条小道从密苏里州独立城起,至俄勒冈城止,途中有100多处历史名胜。
传统型游客
这类游客十分传统,或者说因循守旧,他们工作勤奋,喜欢按规则办事。事事有规划的感觉令他们十分满足。这类游客适合一切都规划好的全包式景点。试试安提瓜岛的琼比湾紫檀度假村(Rosewood Jumby Bay)吧,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全包式度假村之一。
同情心型游客
这类游客极富同情心,天性敏感、谨小慎微,对他人和世界抱有深切的关怀。这类游客适合生态旅游,在旅行中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不用担心自己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在众多生态旅游的选择中,我们为您推荐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在那里您可以花一天看看精心保护下的生态系统是什么样子,第二天与海狮、企鹅一起畅游。
幻想型游客
幻想型游客是浪漫主义者,极富魅力。他们乐于助人,也经常沉浸在浪漫的美梦中。这类游客一定喜欢与恋人或者密友踏上一段苏格兰之旅,感受其迷梦魅力。他们可以在探访古堡、了解古代部族历史时,让自己的想象尽情驰骋。苏格兰葱郁的绿地也能满足他们对浪漫的向往。
好胜型游客
这类游客工作努力,好胜心强。他们喜欢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掌控局势。他们通常是工作狂,也就意味着他们确实需要一些休息时间放松心情。这类游客适合奢华又放松的地方,可以养尊处优、备受优待。位于夏威夷威雷亚的毛伊岛四季度假酒店应是这类游客的不二选择。该酒店已被福布斯列入了“世界顶级沙滩酒店排行榜”,彻底的放松方式和各类户外活动能充分满足游客的好胜心。这样结束旅行回家后,他们也能炫耀自己的辉煌旅程。
我们都知晓这个世界很精彩,但难以巨细靡遗地讲述出每个国家的特点。事实上如果你细致的观察每个国家的主要民族服饰就会发现,其实国家间的差异性就存在此,例如我们中国的“汉服”,充满着一股仙灵气息,彩衣飘扬的风格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无欲无求”的精神追求,也有着中国人和蔼可亲的证明。而日本的“和服”则是日本人细致细腻的体现,和服的穿搭不容易,就如同日本人不偏一厘的行事风格。而越南的“奥戴”则十分的简单,全身同意一色,但是却特别的塑身和飘摇,当中有着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代表越南人朴实的性格。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民族则是来自于邻近的中亚王国,这里的民族服饰也特别精彩。
这个国家就是塔吉克斯坦,一个充满着“棉絮”的王国。塔吉克斯坦是有名的棉花出产地,这里出产的长绒棉很大部分都出口到了中国境内,制成各种精美的服饰,而对于原产国的塔吉克斯坦,他们这里的纺织业发展也足够精彩。塔吉克斯坦主要的民族就是塔吉克人,这里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所以民族服饰上也拥有着浓厚的伊斯兰风格,他们这里的民族服饰拥有很多,主要以棉衣和夹衣为主,例如“Paepara”有装饰的立领服饰,“Taszo Tsy”没有装饰的立领服饰,“gyeroza”女士宽裤,想“platka-rumol”,“poytsoma”等等。其实主要就是各种颜色鲜艳的衬衣和棉衣,拥有着众多的拼接花纹,多样的颜色让这里的美女充满了美丽。
而值得一提的是塔吉克斯坦就是一个“美女”王国,这里虽然签证并不好过,但每年还是会吸引不少的中国游客前来欣赏她们的美貌。塔吉克斯坦的美女不喜欢拍照,虽然可以不用佩戴头巾,但是低调隐蔽已经成为了她们的性格, 如果来这里想要拍照的话,最好得征得她们的同意。不过配上高原的风景,秀丽的民族服饰,和塔吉克民族的精致五官的美女,让这里宛如画卷一般。
而还有一个有趣的一点是,受着地理地势,产业单一,资源缺乏的困境,塔吉克斯坦的经济并不怎么发达,是中亚五国中发展较为一般的国家,再加上男性人口远低于女性人口,所以这里的男性娶妻特别的简单,一点也不怕找不到另一半,同时彩礼什么的风俗和我们也并不一样,压力没有那么大, 一点也不怕娶不到老婆。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男性天堂”吧。不知道你去过这里旅游过吗?欢迎留言评论你的经历。
我国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对于各种宗教活动,寺庙是唯一的物质载体。如今,全国各地都有无数的寺庙。大多数人对寺庙的印象是,烧香是献给佛陀的礼物。这非常重要。今天,小编想介绍中国最大的修女寺庙,有2万名女性,这里有一条规则令人费解!
它是四川省白玉县最美丽的寺庙,亚青寺。亚青寺始建于1985年,由伟大的喇嘛阿丘仁波切主建。今天,有超过10,000名撤退从业者和更多的女性从业者。
据报道,康区和轿车拉龙武鸣佛教学院有2万多人。这座寺庙建在一片被群山环绕的草原上,有成千上万的信徒住在小木屋里,现在已增加到20,000人。亚青寺与色达五明佛学院的海拔差不多,但由于这里的气象阴沉,以是其实不会有太大的高原反应,而且这里的喇嘛和觉姆不反感拍照。
在离亚青寺正门不远的地方,有一块巨大的喇嘛石穿过墙壁。尽管亚青寺相对偏僻,但仍有许多藏族朝圣者来此转转。随着寺院的建立,在短短几十年里,一点一点地,石板上刻有经文的积淀,许多孩子跟着,感受到了这些神奇的时刻。
据报道,这个女修道院目前分为两个区,其大小可与大学相媲美,周围有许多礼拜场所。人口就像一个小镇,但这里的人们非常安静。没有商业氛围。修女的生活状态非常清楚。每天,学习佛经需要携带沉重的行李到周围的山区。这里吃的东西也需要自给自足,因为这个地方距离城市太遥远了,也许这种生活状态可以让人完全自由。
这里的寺庙是严格管制的。每一个到亚青修理的人,对自己也有不可控制的严格要求。到处禁止吸烟、吃肉和饮酒。当地的餐馆都是素食餐馆。寺庙里还有一些粗陋的公馆和宾馆,供游客入住。这些规定是合理的。但有一条规则很难理解!
这就是修女在天黑后不准去购物。我们不能判断这件事的直接原因。也许这是考虑到日出日落的规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旅行也成了一种变相炫耀。为了展现所谓的精致生活,选择网红景点打卡晒朋友圈,以此换取更多的点赞,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中国式伪旅行”没有任何的意义,真正的旅行应该是身体和心灵的真正放松,绝不是为所谓的仪式感而生!
来源 | 国馆(ID:guoguan5000)
5月13日,德云社相声演员阎鹤祥开始了跨国摩托车之旅,从北京骑到意大利,14万多公里。
他一边上班,一边学修车、准备摩托车工具、查攻略、看沿途国家历史书,花了半年多准备这次旅行。
对于他来说,旅行的乐趣在于,对抗孤独、安静思考和学到新知识。
网友们纷纷反思:同样是打工仔,他的旅途装着大千世界,而我的旅途只有千篇一律的城市美食街。
旅行本是开阔眼界,放松身心,如今却变成了焦虑品。
为了摆脱眼前的苟且,你攒钱去旅行,打算来一场精致的生活,却在机场回家里的路上,感叹一句:明天周一又要上班,好不现实啊!心好累啊!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啊?”
毕淑敏认为,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蝌蚪,长大了都变作井底之蛙。这不是你的过错,只是你的局限,但你要想法弥补。要了解世界,必须到远方去。
事实是,大部分人旅行回来后,更感觉自己是一只看过世界的蝌蚪,依然一无所知。
所以,旅行真的有意义吗?你的旅行真的精致吗?
旅行没有意义,改变不了眼前的苟且
早上9点,刚逃离能把人挤成肉饼的地铁,你却被经理劈头盖脸骂了一顿,只因为客人的无理投诉,骂完后早餐早就凉透了;
晚上6点,经理准时开会,开完会你的胃早已疼得麻木了;
晚上10点,边吃馄饨边听老婆讲家里的开销:孩子学费、兴趣班、补习、爸妈医疗费;
然后房贷信用卡花呗的账单也发过来了,你赶紧还了钱;
接着查银行卡余额:三位数。省吃俭用一年只攒了三位数,你的心凉了,馄饨也坨了;
馄饨还没吃完,经理的微信就发来了:赶一份策划书,明早交。
每天熬夜加班,银行卡还是三位数,这样的日子没有任何盼头,太苟且了。
你开始想着“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能摆脱眼前的苟且,能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强者,于是你带着老婆刷信用卡出去旅行。
事实是,在别人眼里,你只是用了各种滤镜拍满了微信的九张图,疲惫地摆着各种拍照姿势,吃着贵而无味的当地小吃,你只看到人山人海,连诗和远方的后脑勺都没见着。
你以为逃离了城市的不堪,来了一场精致的旅行生活,到头来却发现,心累到不行。
大部分人的中国式旅行,一点也不精致。
在伪精致的中国式旅行里,你一路寻找旅行的意义:
以为能减轻压力,却要边回工作微信边自拍;
以为能涨见识,却发现这趟旅行只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
以为能蜕变,却发现旅游最后一天的心慌比上班时的压力来得更猛烈些;
最后一身疲惫地回到了家里。
回来后,你还是要面对原来的破事:
跟老婆发愁越来越大的开销,还不完的房贷卡债,加不完的班,经理越来越喜欢让你在深夜赶计划书......
知乎有个热门问题:“旅行有意义吗?”
有个高赞回答是: “旅行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才是最大的意义。”
旅行并没有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还是让你做回了生活的傀儡。
有人还会坚持认为,旅行是有意义的,期待能在旅行归来后成为一个强者。
但是强者,是那种不想做的事可以不做时,还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
真正的强者,是身体和心灵的自由。
现实可见,中国打卡式旅游后,你还是要做一堆不想做的破事,还多了一笔旅行的卡债。
你还要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旅行还是有意义的,至少朋友圈能证明我出去了。
有意义的旅行,是成年人最无奈的安慰。
旅行没有意义,开阔不了眼界
如今的旅游业机械化商业化,许多人奔着开阔眼界去,却一无所知。
在印度河边,看着当地人在浮着尸体的河流里洗澡,有人一味嫌弃他们脏,却不想知道背后的风俗;
在拉萨的小路上,听着磕头朝圣的当地人的生活小故事,有人取笑他们迷信,却不想理解信仰的力量;
在台湾沿海火车轨道附近,看着冒雨骑车环岛的人与太平洋肩并肩,有人批评他们不爱惜生命,却不想知道挑战自我的魅力。
这些人在旅途中不但没有开阔眼界,还没有觉醒到自己的眼界狭隘。
有人可能会说:我好不容易攒个钱,只想出去走走吃吃喝喝,开开眼,我不是去学习的。
我并不是说,走万里路一定要学到万卷书,而是你不尝试在旅途中去接纳新事物,你的眼界要怎么打开呢?
大部分人攒钱去旅行,出发前兴高采烈,回来后心情一落千丈:“什么玩意儿?看不到,看不懂,浪费钱。”
浪费钱的,不是没意义的旅行,而是你不肯接纳和包容新事物的心态。
你看不懂也不要紧,最起码,你可以对新事物有自己的感悟,而不只是一味批判。
有一部关于普通人旅行的电影,《练习曲》。
一双听不清的耳朵,一把吉他,一个背包,主人公明相骑车环岛台湾。
他遇见一群失业绝望的阿姨坐车去抗议,巴士司机告诉他有希望总比没有希望好。
他碰见在马路上画涂鸦的少年,少年告诉他:人真矛盾,希望被人理解又不想被人看穿。
他遇见弹着吉他扯开嗓子唱歌的胆小少年,在陌生的城市大声喊着“我不再害怕”。
他遇见一个小丑,不停地踩着独轮车,寻找他遗失的另一个轮子,他不走出熟悉的领域,只能一辈子埋怨只有一个轮子。
明相的旅途,是一部生命练习曲,他看见了形形色色的人的生命状态。
明相发自内心觉得,比起眼界,他们更在意的是心界: 把心打开,容纳更多人更多信念。
世界看多了,眼界千篇一律,但是心界各有千秋。
旅行没有意义,取悦不了自己
文章《有多少人在假装旅行》,提到了一种农业文明心态旅行:
炫耀自己去过的国家、城市、景点数量(就像文章开头例子一样);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尽可能赶路增加签到数量,旅行计划满的像在跨国送快递;
不注重体验感,吃住行都对付,但是很重视尽量拍照打卡数量,把旅行拍照当做种地的收成,越多数量越赚。
旅行结束后,真心觉得比日常工作还赶还累还枯燥。
很多人在走着这套农业旅游流程,通过朋友圈刷屏发照,点赞越多,旅行越有价值,他越开心。
你以为旅行的意义是取悦自己,却把旅途的开心交给了别人去打分,点赞少了,自己就不开心,旅程就没价值。
让旅程没意义的,不是取悦不了自己,是你从来没用心去体验过旅途的点点滴滴。
曹晟康,8岁失明,却成为了第一个登上乞力马扎罗山的中国盲人。
失明的人,恐惧会将他囚禁在无形的牢笼里,不安全感会包裹全身。
然而,他喜欢旅行,喜欢自由,于是冲破了牢笼,拿着盲杖走遍了地球六大洲。
他看不见,体验旅行全靠摸和听,世界在他的耳朵和手指发光发热。
据《人物》报道,在河里划船时,他不知道清澈是什么?朋友就将他的手放进河里,告诉他,这就是清澈;
▲ 曹晟康在深圳帆船帆板竞标赛训练
在西藏,磕头朝圣的藏民不让摸,曹晟康就模仿藏民的动作,五体投地,去感受信仰的力量;
在卢浮宫,工作人员带他去摸雕塑,让他感受什么叫艺术的精美;
在埃菲尔铁塔,他摸着塔上的铁锈,去感受建筑的雄伟。
在非洲大草原,老虎狮子大象他摸不了了,他就仔细听动物们的脚步声和嘶吼声。
在雅鲁藏布江,他坐在山顶,仔细听流水声、鸟声、风吹过花丛声,在心里感受春暖花开。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看不见还要去全球旅行,这不是瞎折腾吗?
曹晟康的朋友在接受人物采访时,给了很好的回答: “他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解读方式。虽然他看不见,但是他的世界没有黑暗。”
▲ 电影《盲行者》剧照 曹晟康
而生活里有些人,眼里的世界却是黑暗的,不是看不到彩色,而是没有用心看。
曹晟康在旅行里,取悦自我,找到自我,用自我去解读这个世界的面貌。
没有眼睛,没有手机,没有相机,照样能在旅途中体验快乐。
旅行的快乐没有那么多附加值,用心体验,足够了。
不出门,也能旅行
旅行一定要出门吗?
有人问了环球旅行作家皮科一个问题:“你最向往的旅游地方是哪里?”
有人以为他会分享一个最好玩的目的地,而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哪都别去。”
有人会觉得,旅游大师是去了太多地方,审美疲劳了,才说出这句话。
事实并不是这样。皮科在TED演讲解答了这个问题:
“旅行要学会的第一件事是,用正确的视角看世界,否则大地依旧黯淡无光,就像你带一个容易生气不会欣赏美景的男人去爬喜马拉雅山,他只会抱怨那里的食物难吃,这跟哪都没去有什么区别?”
另外,在他看来,培养更专注和更珍惜世界的视角的诀窍是“哪都别去”。
哪都别去?那能干嘛?多无聊啊。
在这个时代,我们很难快乐起来,在家呆着会更焦虑,于是想从旅行中取得快乐,摆脱焦虑。
然而很多人去过了很多地方,回来面对现实时,发现自己还是不快乐。
正如帕斯卡尔所说: “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自己的房间。”
安静地呆在房间里,你可以看书,看纪录片,看电影,身体不用出去,灵魂照样在路上。
金庸老先生享受阅读,哪怕他不用出门,也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武侠世界。
金庸一生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提到的地方有许多,但“襄阳”是被提到最多的一个地方,出现了260多次。
很多书迷会觉得金庸老先生经常去襄阳,才将襄阳描写得这么生动,让人向往。
然而,他从来没去过襄阳。
他足不出外,却将襄阳的“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描写得淋漓尽致。
金庸的经历正如电影 《三个男人一个孩》里所说的:
“除了旅行,我发现干别的很多事也能有旅行的享受,比如读书,比如工作。总而言之,在读书和旅游比起来,我宁愿当个(已读)书本收藏者,也不愿意当个目的地收藏者。”
简而言之,旅行的滋味不一定要出门才能感受,当你享受阅读等一切能拓宽视野的东西时,你也能获得同样的旅行体验。
旅行也好,独处也罢,它们最终的目的都不是逃离现实,而是更好地让自己面对现实的生活。
旅行不是万能膏药,不包治百病;
旅行不是炫耀品,取悦别人忘了自己;
旅行更不是焦虑品,不要陷入越旅行越焦虑的死循环。
虽然旅游本身没有意义,但是旅行还是要去的。
你依赖不了旅行的意义,但你能靠自己在旅途中找到新活法。
在每个城市,除了拍照,你更应该看到成千上万个人的生活方式。
你更应该知道生活不是只有一种活法,不要在一个生活死结上死磕,打开自己的围城,打通内心的死胡同。
精致的旅行,是在旅途中找到全新的自己,打开思维的死结,以一个好心态来面对现实的不安与压力。
旅行本身不能帮你解决眼前的困境,在陌生旅途上找到一种新活法才能解救你这只纠结的困兽。
《旅行的艺术》 书里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人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如果我们可以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带入我们自已的居所,那么我们或许会发现,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亚于洪堡的南美之旅中所经过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