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75阅读
  • 0回复

[养生保健]心房颤动的发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225
金币
37438
道行
18937
原创
750
奖券
354
斑龄
0
道券
2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074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1-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0-01
— 本帖被 妞妞乐乐 执行加亮操作(2019-10-02) —
  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房颤患者,最多的问题是我为什么会得房颤?到底是什么原因?。对于患者而言,希望医生给出明确的病因,肯定的答案,而医生的回答往往不能让患者满意。原因是房颤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律失常,是心律失常领域尚未解决的顽疾,自从1874年发现心房颤动这一电生理现象后,就从未终止过对其发生机制的探索,目前在房颤机制上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房颤的病因,还没有十分肯定的答案,通过临床分析与观察,发现了房颤与一些疾病的相关性,简述如下。
  

1、器质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房颤动病因的33.7%,以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多见。
  (2)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8%;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发生率为8.2%。而因胸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1%。总之冠心病的发生率是较低的。
  (3)高血压性心脏病:其心房肌的很多小动脉管腔可因内膜增厚而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变化及纤维化,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
  

(4)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心肌有局灶性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久者心肌常呈细小局限性纤维化,房颤发生率为5%,多见于40~45岁患者。青年患者较少见,即使发生也多为阵发性。甲状腺功能恢复后房颤随之好转或消失。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当窦房结动脉局灶性肌纤维结构发育不良,胶原结构异常及窦房结周围的变性,特别是窦房结周围变性以及窦性冲动的异常,可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
  (6)心肌病:各类型的心肌病,常因伴有局灶性的心房肌炎症、变性或纤维化、心房扩大易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其中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常是该病的首发表现,发生率高。
  (7)其他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房颤发生率为4%~5%,大多为阵发性,呼吸功能改善后发作会减少;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心房颤动皆属于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而部分的阵发性及部分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为心房内、肺静脉、腔静脉局部微折返机制所致。
  
2、预激综合征
  预激并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1.5%~39%。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被认为情况严重,因为旁路没有像房室结那样生理性传导延搁的保护作用,所以经旁道下传的心室率多在180次/min以上,严重影响心脏的排血量。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旁道不应期很短,一旦建立了折返条件,经旁路的冲动增加,这种冲动又折返进入左心房应激期即能诱发心房颤动。
  

3、其他疾病
  (1)全身浸润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血病、淀粉样变等。
  (2)肺和全身性感染以及慢性肺功能不全。
  (3)心脏手术和外伤。
  (4)洋地黄中毒、乌头碱类、尼古丁等中毒均可诱发房颤。
  (5)各种心导管操作及经食管电刺激、电复律术中等可直接诱发房颤。
  (6)酗酒和吸烟、情绪激动、过度吸烟、排尿等可直接发生或在原有心脏病基础上诱发房颤。
  

4、家族性房颤
  系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方式属AD遗传,多在成年之后发生,呈阵发性,房颤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和终止。房颤发作症状较轻,多由劳累、精神紧张、感染、疼痛、饮酒、吸烟等诱发,心功能保持正常。一般预后较好。
  

5、原因不明
  健康人发生的特发性房颤,往往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依据。
  房颤有着复杂的发病机制,其病因也如雾里看花,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医生们将努力拨开迷雾,进一步探索房颤的病因,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对于房颤的病因----想说懂你很容易。



曾经提到“房颤,要忘了阿司匹林、忘了胺碘酮、忘了地高辛,记住华法林”。关于为什么要忘掉阿司匹林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介绍过,今天我们继续介绍为什么要忘掉胺碘酮。
  

胺碘酮最初在60年代首先是作为抗心绞痛药物被发现的,后来又发现其有广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心律失常的治疗,一度成为抗心律失常的主力军。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发现胺碘酮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房颤的口服药物治疗中不尽人意,故目前不推荐房颤口服胺碘酮治疗,具体原因如下:
  胺碘酮窦性心律维持率不尽如人意:尽管一些临床研究的数据表明,胺碘酮维持窦律的疗效在60%左右,但在去除安慰剂效应和房颤的自行转复后,胺碘酮的净效应仅在30%~40%之间,远远低于人们对它的期望。
  长期服用胺碘酮安全性堪忧:胺碘酮的毒性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心脏的毒性和心脏外毒性。
  

心脏的毒性:主要是指胺碘酮可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引起心动过缓,特别是对老年人心肌和传导系统有退行性变者发生率较高。另外还可引起罕见而危险的尖端扭转型室速,一种非常危险的心律失常,可发展为室颤危及生命。
  心脏外毒性: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损害和肺脏的毒性。
  甲状腺功能异常:胺碘酮是一种含碘量很高的苯呋喃类化合物,长期使用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10%-15%。包括甲状腺功能减低(甲减)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加减多于甲亢,由于甲状腺功能异常有促发和加重心律失常的作用,所以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甲状腺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大多数停药后可以恢复。
  

肝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停药后可以恢复。比较少见的是肝炎和肝硬化,与用药量大和疗程长有关,严重者预后不佳,所以用药期间也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肺毒性:我国报道较少,但国外报道较多,大约5-10%,多见于>400 mg/d的长期治疗者。可引起肺泡炎、肺间质纤维化及肺纤维化肺泡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乏力、厌食、低热、胸痛、消瘦,血沉增快及白细胞增多,X线胸片表现为双侧弥漫间质改变及广泛斑片状肺泡浸润。严重者预后不佳,可危及生命,所以服用胺碘酮期间一旦出现咳嗽和呼吸困难时应给予高度重视。
  其他毒副作用:胺碘酮还可以引起角膜色素沉着、光过敏、以及头晕、头痛、共济失调等神经、精神反应。
  

口服胺碘酮起效时间过长:胺碘酮药代动力学比较特殊,具有起效慢、半衰期长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口服胺碘酮需要到达负荷剂量10g后才起效,按照常规的服药方法,每天三次,每次200mg一周、每天两次,每次200mg一周,每天一次,每次200mg一周,之后每天200mg维持,需要将近1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可以起作用的负荷量,所以平时房颤发作时临时服用胺碘酮转复房颤几乎是不可能的。
  房颤治疗最终的目的是改善预后,减少死亡、卒中、心衰、延长寿命、减少再住院和改善生活质量。然而美国AFFIRM研究(房颤节律控制的长期随访研究)显示,胺碘酮与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监护室的住院率增加有关。同时SCD-HeFT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胺碘酮使心衰患者5年死亡风险增加44%。说明胺碘酮有增加不良预后的风险,同时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作用也十分有限。
  

另外2014年的ARISTOTLE研究显示,与未服用胺碘酮患者相比,同时服用胺碘酮和华法林的患者INR达标比例偏低,卒中或系统性血栓发生率增加47%,考虑与胺碘酮减低华法林抗凝作用有关。
  所以,综述所述,尽管胺碘酮在治疗房颤方面有一定作用,但考虑到其明显的心脏及心脏外毒性作用,治疗房颤方面的净获益很小,我们不再建议口服胺碘酮治疗房颤。

1条评分金币+12
妞妞乐乐 金币 +12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9-10-0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