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在常德的南面,与常德主城隔江相望。据传上古时代与尧舜同样有名的善卷先生就隐居在这里。善卷先生用善德施教于人,开化民智,教当地百姓崇尚道德和礼数。德山因善卷而闻名,善卷赋予了德山之品德。至今还流传着一则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说的就是德山与善卷先生的关系,从此,德山就有了善卷故居的称谓。可以说,善卷先生是常德的第一位名人,他开启了常德德文化的先河。
常德,古时称为武陵,朗州,鼎州。到了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才取《诗经·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义置常德军而得名。常德地名一词才沿用至今。
常德地处湖南北部,武陵山下,沅水下游,洞庭湖西侧。古时,常德这个地方地处偏远,远离朝廷,是蛮夷之地。常常是朝廷流放犯人、贬谪官吏去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是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流放或贬谪到常德一带。然而,谁也无法预料,正是这些历代被朝廷流放贬谪的官吏文人,他们在常德生活,工作,不畏艰辛,著书立说,传播知识。让常德的德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让常德这座城市逐渐有了厚重的文化沉淀。
屈原的后半生就是在常德一带度过的。在流放常德时期,他完成了他著名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这一时期的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伟大浪漫主义诗人的基石。屈原有志报国无望投汨罗江后,常德百姓首先为他修建了三闾大夫祠,招屈亭来纪念他。现在在沅水江畔还有一座屈原公园,常年游人不断。常德百姓觉得建祠立碑纪念屈原还不够,后来又组织以扒龙舟的方式纪念屈原。多少年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贬谪到常德当司马,史称朗州司马。他深有感慨地能够体会到常德百姓对屈原的热爱,他在《竞渡曲》诗序中这样写到:“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揖而相和之,音咸呼云,何在!其招屈之义。”
刘禹锡在常德生活了将近十年,就居住在武陵城东招屈亭一普通民宅。他在常德为官为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少的诗作。如《桃源行》、《武陵观火诗》、《洞庭湖秋月行》、《望洞庭》、《采菱行》等等。其中《桃源行》写的就是他去桃花源一路上的心情与见闻。诗曰:“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这里描写的桃花源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就在常德城北部,离城不过数十里。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让桃花源闻名于世。一些文人墨客纷纷踏至而来。而刘禹锡就在当地生活,岂有不去之理?
然而,近年来围绕桃花源的正宗出处,很多地方打起了主意。纷纷标榜自己是正宗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其中闹得最有名且最早的莫过于重庆酉阳的桃花源。这些标榜自己所谓是“正宗”的桃花源,无非就是与常德市争夺文化资源,利用桃花源这个品牌开拓当地的旅游市场。老百姓都明白,历史依据,地理环境摆在那儿,谁也撼动不了常德桃花源的正宗身份。
常德,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以德文化的传承和熏陶,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除了上面介绍的屈原和刘禹锡之外,我们最熟悉的宋教仁先生,林柏渠主席,著名作家丁玲女士,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无不让大家叹为观止。再随着历史的倒推,平叛“蛮夷”的东汉将军梁松,唐代诗人李群玉,南宋末年起义军首领钟相,杨么以及明朝太常正卿龙膺、首辅杨嗣昌等等,都是常德人。这让常德成了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总会有这有那的传说和民俗伴随。而民俗和传说往往又会被历代文人演化为地方戏曲唱给百姓听,演给百姓看。常德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常德戏曲的形成就在明代是属于汉剧的一种,当初被称为武陵戏。是湖南地方大戏之一。主要以常德为中心,流行与湘西北,演唱的是弋阳腔和昆腔,因长期和本地地傩愿腔,沅澧一带民歌号子相结合,逐渐演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楚调,即后来的高腔。常德最著名的戏曲应该算是有名的花鼓戏《刘海砍樵》和《孟姜女》这两部戏了。刘海这个人物,相信大家都知道。因为现在有一种发型叫刘海。恕我浅陋,我不知道这个刘海与花鼓戏中的刘海是不是一个人?据传古时候,在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母因思恋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每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刘海砍柴的山上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非常敬佩刘海的孝心,就起了凡心,便化作人身,取名胡秀英,要嫁给刘海为妻。这件事被城中的一座庙里的十八个罗汉知道了。其中十罗汉带着弟子金蟾在暗中修炼,他们知道胡秀英身上有一宝珠,如果得到这颗宝珠就能马上升天成仙。于此起了歹心,抢走了胡秀英身上的宝珠,胡秀英因失去宝珠立即显了原形。刘海知道并没责怪胡秀英,反而拿起砍柴的斧头斗十罗汉与金蟾。这便是《刘海斗金蟾》的故事。后来,人们经过对刘海这个人物的加工提炼慢慢地演化成当地的一种戏曲,《刘海砍樵》及《刘海斗金蟾》便流传于今。大家应该还知道,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那凄美,动人,古老而遥远的传说人物孟姜女也是常德的哟。
战争和水灾在我看来应该是每座城市无法抹去的硬伤及心痛。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没有硝烟,没有战场,爱好和平永远是世界的主流。但是,如果你去参观每一座城市的博物馆,每一座城市的博物馆都会记载历史的痕迹,战争的阴云宛如电影一般在眼前回放。历史上的常德也曾发生过几次战争。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场战事。一场莫过于吴三桂率军在常德与清军对峙的战事。1674年,吴三桂部下杨应宝在内应的帮助下一举拿下常德城。吴三桂后来亲自到常德督战,而清军统帅勒尔锦领兵到荆州,却不敢渡江作战,两军对峙数月。还有一场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常德保卫战”。1937年,中日全面爆发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攻城掠地。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相继沦陷。日本帝国主义还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让南京城里的三十多万老百姓死于刀下。而此时的国民政府早早的被迫迁到重庆去了。而日军势如破竹,一路南下,想一举拿下云贵,好与南洋缅甸方面的日军汇合,一起来消灭国民政府。常德是湘西北大门,历史上有“川黔咽喉,云贵门户”之称。常德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两军为了争夺常德这座城市,发生了激烈的战争。1943年11月,日军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国军将领王耀武率74军参加会战。他率主力在常德东北地区与日军激战16天。此时的常德城在日军陆、空军及坦克优势的强势轰炸下,全城夷为平地。而坚守常德城的部队就是74军57师,最后57师只剩数百人。王耀武率领51师进行反击,同时在友军的配合下,双方又经过6天的激战,国军终于收复了常德城。常德血战一时被广为传颂。保住了常德城也就守住了云贵门户,让日军的计划不得逞。在我看来,除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常德保卫战应该算是国军在对日正面战争上的第二次战役上的胜利。后来,常德保卫战这一战争题材被搬上了银屏。《常德保卫战》、《喋血孤城》就是这一原型。
再来说说常德的水灾。常德是一座临水的城市,沅水穿城而过。我查找了一点资料,光绪《湖南通志》引《唐书·五行志》记载,永贞元年(805年)乙酉夏······武陵、龙阳,二县水溢,漂没万家。又光绪《湖南通志》引《宋史·五行志》淳熙十年(1189年)五月,常德府大水没城,高一丈五尺,没民庐舍。又光绪《湖南通志》引《元史·五行志》延佑元年(1314年)武陵······水溢,溺死五百人,漂没庐舍禾稼无数。又据《嘉靖常德府志》卷一《地理志·祥异》中记载明代常德的水灾就有五次。当然,这样的史书记载应该记载的是比较严重的情况。我们有理由相信发生在常德的水灾肯定不少。大家还记得九八年的那场大洪水不?从南到北,从长江到松花江,有多少城市在受灾?有多少军民在抗洪?真的,水灾是每座城市面临的难题。常德也不列外。
好在常德的儿女是有智慧的。他们不仅每年加固沅水防洪大堤,还在沅水大堤上做起了文章。在沅水防洪大堤外侧修建了一座长4公里的诗墙。墙上刻上了自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诗作及中外名诗1530首。分别以《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时代风采》等八大篇章来介绍常德的历史和文化,让来到这儿的人们对常德这座城市有一种深切的了解。常德百姓称它为“常德诗墙”。而在诗墙上又有四大阁楼,武陵阁,春申阁,排云阁,渔夫阁都是以历史名人来命名的,即使是纪念他们又是防洪大堤的四个闸门。登阁观江,下楼赏诗,何乐而不为。大堤可以保护自己的家园,而常德诗墙的建设又成了百姓休闲游玩的好场所。常德诗墙的建设不仅得到了百姓的认可,现在已慢慢在全国闻名,成了不折不扣的旅游景点。
当大家在看够了张家界的山山水水,不妨停下脚步,在常德城的大街小巷走一走,坐下来吃一碗常德米粉,与当地的老人聊上几句,也许是你在一次次旅行中有一种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