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丹寨一个名叫雅灰的苗寨,居住着一支名为“嘎闹”的苗族支系,汉译为“鸟之部落”。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名为“百鸟衣”的服装,相传是一种从唐朝流传至今的衣裳。
贵州丹寨一个名叫雅灰的苗寨,居住着一支名为“嘎闹”的苗族支系,汉译为“鸟之部落”。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名为“百鸟衣”的服装,相传是一种从唐朝流传至今的衣裳。
但如今,会苗绣的苗女越来越少,今年52岁的平而猫,她已近绣百鸟衣三十多年,是硕果仅存的几位会绣百鸟衣的手艺人。平而猫做百鸟衣的技艺源自母亲和姐妹;而母亲则又是在外祖母的督促下学习的……送陇做百鸟衣就是这样母女相传,姐妹相授。
相传“嘎闹”支系是蚩尤部下“鸟之部落”的后代,鸟是这部落的图腾崇拜。因而她们把自己的信仰绣在最珍贵的衣服上。
如今,年轻的苗女大多外出务工,绝大多数苗女已经不会绣百鸟衣,再加上如今,苗女慢慢已经没有穿百鸟衣的传统。百鸟衣的传承慢慢就断了。平而猫家是少数还保存着百鸟衣技艺的家族。
每一件百鸟衣,制作短则三五年,长则十余载。
每一件百鸟衣,都是由不同的绣片一件件拼接而成。
平而猫要求上小学的孙女,必须跟她学习苗绣。而在以前,学苗绣是苗女的必备素养。
物以稀为贵,随着会绣百鸟衣的人越来越少。百鸟衣也越来越值钱,。前两年,有人专程到山里找到平而猫,以15万元一套的价格买走了她绣的百鸟衣,平而猫家卖了一件百鸟衣,盖起了一座气派的木楼。
平而猫的儿子石泽贵,原本在外地打工。但是打工几年挣的钱还不如母亲卖一套百鸟衣赚得多。于是返乡帮母亲开起了一家百鸟衣合作社,集合了一些像母亲一样会百鸟衣的苗女专门绣百鸟衣卖。这样既能让苗女们有经济收入,又可以让百鸟衣传承下去。
虽然做百鸟衣,给平而猫一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但平而猫总觉得以这样的方式来传承百鸟衣,有点变味。在“嘎闹”苗族支系中,绣百鸟衣,原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以往,在苗寨中,女绣百鸟衣,男弹古瓢琴,是最温馨自然的生活场景。
穿着百鸟衣,走在苗寨的小路上,原本是苗寨最常见的场景。但如今,就连平而猫的儿媳穿起百鸟衣也觉得不自然,觉得像是cosplay。“可能,我们是自发绣苗绣,自然而然穿百鸟衣的最后一代。”平而猫说。
盛夏,全国各地进入烧烤模式,怎么样最爽快的度过夏天呢?仅仅宅在室内是不好的,还是要出去走走,但是外面那么热,去干嘛好呢?当然是和“湿身”有关的漂流了。蜿蜒流动的河,延伸在峡谷腹地,阳光普照,从高处坐着橡皮艇带着欢声笑语顺流而下,实在是一种享受。如果夏天到了张家界,一定不要错过茅岩河漂流。
茅岩河漂流,欺山莫欺水
为什么说茅岩河漂流是“欺山莫欺水”呢,这需要从茅岩河的概况说起,我们常见的漂流就是人坐在橡皮艇上从高处往下因为坡度不同而前行,而茅岩河漂极好的利用了坡度差后还利用了波浪和水下的暗流,人坐上橡皮艇一定要扶稳,当浪来的时候就如同一叶扁舟晃晃悠悠,下一秒就不知被浪打到哪里,所以说是欺山莫欺水。
茅岩河漂流是澧水河中风景最美,险滩最多的漂流,水程18公里,落差66米,有惊无险的河滩55个,每到一个都是一个刺激,我们这次来坐的就是8人座的那种橡皮艇,穿好救生衣后,像小时候刚上幼儿园一样排排坐好后,一路从高处急转直下,遇到水流湍急的时候,都是“啊、啊、啊”吓的大叫。橡皮艇激荡起来的水,撒在脸上,身上,全部湿了身。滑到稍微平缓的地方心跳才稍微平复,一会儿又遇到一个河滩又开始刺激起来,非常好玩。
漂流这么惊险刺激,一定要选择和家里人或者朋友一块来,我和朋友们坐的8人座的橡皮艇基本是茅岩河漂流偏大的橡皮艇了,来的人多的话,也不怕,反而大家一起体验的感觉非常好。
边漂流,还能欣赏百里画廊美景
如果只是为了玩水,大可以去个水上乐园就行。为什么选择漂流,当然选择周围景色极美的。茅岩河风光旖旎,景色秀丽,上高水长,山明水秀。有“百里画廊”之称,只有来这里漂流一下,才能体验到人在画廊中驰骋前行的美感。
茅岩河远看,山峦叠嶂,一座山连着一座山,山中的水碧得如绿,几户人家点缀山腰,风过林梢,山上的树哗啦响。走近准备坐上橡皮艇才发现,远看不大的河近看那么的宽,水流湍急的河水在两岸夹山中蜿蜒而去,确实是幅美丽的风景画。
坐上橡皮艇后,随着水流向前,才发现无限风光在此处,群山叠嶂,壁立万仞,水流湍急。途径水洞子瀑布时一定要拍照,水洞子瀑布时这里的王牌景点。70多米高的石洞里喷涌而出的是地下水,遇到河边断崖处,就成了数十米宽的瀑布,声势浩大,震耳欲聋!对面的岩石像是观景台,正好拍照。
虽说“轻舟游茅岩,浪中乐陶然。人生似漂流,不断过险滩”,漂流时还是要注意安全,着深色衣物,脚上最好穿凉鞋,手机之类的贵重物品如需要带的话最好带个防水的袋子装起来。然后穿好救生衣,听从工作人员指示就可以体验一把茅岩河漂流了,还犹豫什么,这个夏天,一起约起来吧!
很多人对少数民族的生活都感到好奇,他们的生活是不是奇妙而又有趣的呢?他们生活的村寨是哪样的呢?有一个少数民族的村寨,不仅充满了民族风情,还有着最有特色的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油岭千户瑶寨位于广东连南县城西南地区,这是一个在山腰上的民族,吊脚楼依靠着山势而建,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零零搓搓的房屋大约有一千多户,因此也被称为“千户瑶寨”。
从远处望去,一排排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序的坐落于半山腰之上。清晨,浓浓的晨雾将吊脚楼环绕起来,颇有身临仙境的感觉。随着晨雾慢慢褪去,一个个吊脚楼又飘起了炊烟,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面映入眼帘。到了傍晚,夕阳洒在村落,整个村子仿佛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外衣,就像是画中的景色,让人情不自禁拿出相机捕捉这动人的画面。
走进寨中,一股生活的气息迎面而来。古老的房屋、悠长的小路、陡峭的阶梯是千户瑶寨给人最直接的印象。猛地看起来与普通的乡村没什么两样,但仔细一看,却比普通的村庄又多了些古老的生活气息,站在寨中,仿佛回到了千年之前最初的瑶寨,古老的瑶寨的生活、文化氛围俨然呈现在大众面前。驻足寨中,整个寨子十分宁静,闭上眼睛聆听,风吹树叶的声音、鸟儿振翅的声音,还有那潺潺的流水声尽收耳中,完全没有城市的喧嚣,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与世隔绝一般。
两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耍歌堂和瑶族长鼓舞,是千户瑶寨的独特民族歌舞。每到重大的庆典活动或者重要节日,当地人都会换上他们具有民族特色、花花绿绿、十分喜庆的衣服,从头装备到脚。
每人还挎着一个长鼓,用手拍打着发出声响,身体随着鼓声的节奏舞动着、跳跃着,彰显出别样的民族风情,让人情不自禁的被感染,加入到舞动的行列,这样的场景让人顿感瑶族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这里是艺术的天堂,也是人们欢乐舞动的宝藏之地,好的艺术总是感染人的,令人驻足的。
油岭千户瑶族历史悠久、民族特色丰富,如果你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工作的压力,何不来到这里领略别样的民族风情,体验山间愉悦的生活。
由于我们科技的不停发展,自媒体也随之到来,因此也有非常多的世外桃源开始曝光在大众的视线里,然而今天要带大家看的就是一个贵州深山的世外桃源,在我国的贵州省紫云县的格凸河畔有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部落居住在这个地方,有的小伙伴可能并不知道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的名字叫做中洞苗寨尊重苗寨里面生活了,有18户人家一共只有73个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当时的战乱,从而隐居在这个地方后来他们也就一直在这个地方生活了。
而且他们生活在一个只有100多米宽的洞穴里面,深度大概有200多米,能够扎根生活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虽然说这个地方与世隔绝,像电视机这样的科技产品在这个地方都算是非常高端的产品了。虽然这个地方生活很辛苦,但是每天看着太阳升起落下,每天都呼吸着大山里的新鲜空气他们生活的也非常的悠然,自得据说曾经政府说过要资助这个地方,让这里的18户人家从这个地方搬出去。
但被这里的人家拒绝了,因为他们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安逸的生活,虽然没有什么样设计别致的大房子,但是冬暖夏凉居住也是十分的舒适,而跟随着这个地方曝光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并且政府还斥资了1000多万,修了一个来这个地方逛逛的道路,这样一来也给当地的村民增加了一笔很大的收入不过呢,这样一来这个地方也不再那么神秘了,他们本来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的人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说来有趣,广州如今仍保留“海心沙”名字的地方就有两个。若是追溯到宋代以前,“海心沙”会有更多,其中就有今天的芳村——它也曾被叫做“海心沙”。
海心生“芙蓉”
顾名思义,“海心沙”,就是从水中突起的沙洲。旧日称“沙”,如今叫“村”,2000多年间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大得已经不能用“沙”名来小看它。
这颗广州目前最大的“沙”,东西最长处有8.8公里,南北最宽处为8.3公里,土地面积是42.6平方公里。海上沙洲徐徐靓,大概,这就是芳村随地球每日转动而呈现给世人的秘密。明洪武二年以前,芳村在行政管辖上属南海郡(县)或南海郡番禺县,明洪武二年改广州路为广州府,辖南海、番禺七县,芳村以花地河为界,东属番禺,西属南海。近几十年,芳村或建区、或撤区,以沙立基、以花名世,则是不变的一个发展事实。
△上世纪70年代芳村下市涌珠江出口处(邝玉麟提供)
秦时明月汉时关,回到秦汉,还见不到关于芳村地区的史料记载。当然了,那时候这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几个沙洲露出水面。传说那年,南越王赵佗驱马来到治下的番禺县海边(广州人一直把珠江叫做“海”),眺望远方。是时海面辽阔、烟波浩淼,远看几个小沙洲若沉若浮,酷似一朵出水芙蓉。他问部下,所看到的是什么,未等回答就自己把答案说了出来。部下如获至宝,从此,这个地方亦一度以“芙蓉沙”命名之。直到今天,还有“芙蓉岗”、“芙蓉八乡”、“芙蓉三约”等地名,表述其名字的源远流长。
赵佗当年所看到的几个小沙洲,是芳村最早浮出水面的部份,今为海北村。接着浮出的还有花地、鹤洞这两个当时岛屿。其实,直到宋代,芳村大部地方还是珠江水面的一部分。之后,由于上游流下的流沙冲积,逐步成为沙洲,并逐步扩展以至于连成一片。“大沙地”“二沙地”名字的出现,大概也陈述着其沙洲变陆地的先后过程。
沙洲旺“大通”
既是“芙蓉沙”,也是“海心沙”,沙洲面积随岁月变迁逐渐扩大,到了晋代开始有人在此居住了。再到南汉,这块土地始见文字记载。《南汉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僧达岸条写道:“僧达岸,……一日,渡城河西,阻风,登南岸,爱其地僻,奏请移居。后主为发帑藏建宝光寺,使驻锡焉。”史料中的“僧达岸”,是一位名叫达岸的得道高僧,他所登临的南岸,就是今天的花地这一角,宝光寺就是今天的大通寺。
如《南汉书》所记,达岸禅师受南汉国主所托,到处寻找可建佛寺的有缘之地,以至于乘船出海寻找。那天他过白鹅潭,一阵风把船刮到了芳村花地。上岸后风停雨歇,他立即被扑面而来的茂林翠竹、鸟语花香所吸引,这绝对就是一片脱离尘嚣的净土啊,不二选择,就是这里了!南汉大宝元年(958),在南汉国政府所拨付的资金支持下,达岸主持修建了这个新的佛寺,刘金长赐名宝光寺。
△清光绪年间立的芙蓉菊树石匾,原镶嵌在中南街海南村菊树北面的门楼牌坊上
达岸禅师的发现,确实让刘金长欣喜若狂。继续践行着南汉国前面三代国主的遗愿,这位后主一直在广州拓地建花园。有学者考究,芳村的得名,很有可能就出自南汉时的花园之名:芳村园。
宋灭南汉,南汉国主的花园梦破。宝光寺作为前朝遗物,非改名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宋政和六年(1116年),宝光寺改名大通慈应禅院,亦称大通寺。也奇怪,芳村在历史上的最早扬名,竟全与“大通”有关。宋时的广州,在中城的基础上扩建了西城、东城,三城并立,外围又崛起了一批卫星城镇,时称“宋三城”“宋八镇”。这其中,就有芳村的大通镇。
大通镇之所以叫“大通”,皆因位处遥对广州的主要水道交通枢纽,北江、西江、澳口涌、柳波涌出来的船只,都可经此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县、镇,故这一处的水道起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大通”。宋开宝四年(971年),这里建起了一个港口,并且也命名为大通港。当时大通港口水面有今天花地河的三倍,其畅达开阔的航线,吸引着四面而来的商船,很快就跃升为当时广州的第一大港口。因水道得名的这一个镇,依附港口经济,把商业贸易做得空前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