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个尚书,姓郑,一向俭朴持家。有一天,有个远亲来拜见他,这位远亲本是个种地的农民,郑尚书见他穿着很朴素,就问他想要什么,这位远亲说:“我想在您这里谋个差事做做。”郑尚书见他人很朴实,就答应了他,准备为他写封推荐信,安排他到下面当差。几天以后,他和这位远亲一起吃饭,吃的是饼,发现他把饼皮都扔掉了。郑尚书心想:“为什么外表与内心,相差这么远呢?以为他穿着朴素,一定知道世事的艰难,哪料到他比富家公子还会浪费,这样的人哪能当好差呢。”郑尚书亲手把他扔掉的饼皮捡起来自己吃掉,送了一些财物给他后,就打发他回家了。
无独有偶,一代名臣曾国藩也遇到了一件特别相似的事,清人易宗夔在《新世说》中记载了这件事:曾国藩驻军安庆的时候,他的一个亲戚来投奔他,打算在他这里找点事做,曾国藩就留下了他,准备日后给他一份差事。一个多月以后的一天,两个人在一起吃饭,饭里有一粒稗子,那个亲戚就把稗子挑出来扔到了地上,然后才吃那碗饭。曾国藩看到以后,就给他准备路费,打发他回家。那个亲戚问曾国藩为什么打发自己走,曾国藩说:“你平时不富裕,又没有在外面做过客,放弃种田来我军营才一个多月,吃饭的时候就把稗子挑掉了才肯吃,我担心你将来见异思迁,反而使自己受了拖累。”从吃饭挑稗子这样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上,由小见大、由近及远地看出这个人有见异思迁的趋向,曾国藩对人的观察力非常人可比,他日后的成就,和他擅长观察人有很大关系。
我们再说回到唐代。唐代有个叫吕元膺的人,官至东都留守,他平时喜欢交友,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便来投奔他,吕元膺待他们很好,但他交朋友比较细心,常常会通过观察到的一些细节来判断此人是否可交。有一个姓任的士人来投奔吕元膺,吕元膺同样以礼待之,给他安排了份差事。吕元膺喜欢下棋,恰好任某也喜欢下棋,于是两人便经常在一起下棋。三个月后的一天早上,吕元膺忽然客客气气地对任某说:“我这儿人浮于事,难免会耽误先生的前程,还是另请高就吧,实在抱歉得很!”说罢,给他准备了一份礼物、为他送行,任某虽不愿走,但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带着礼物离开了。任某后来又到了另一个官员那里任职,但一年之后,就被那个官员的政敌用重金收买了,编造谎言诬陷那个官员,险些使其摊上牢狱之灾。当初,吕元膺打发任某走的时候,许多人都不理解,就连他的子孙们也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要那么做,但吕元膺也没有解释。直到十多年后吕元膺病危之际,他才语重心长对围在病床边上的儿孙们说:“为人处世,交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仔细选择。十多年前我在东都时,和一个姓任的门客相处极好,但有一天,我们下棋时,有人送公文来让我批,就在我批公文的时候,他趁我不注意,偷偷地换了一枚棋子。这样一来,局势顿时大变,他赢了那盘棋。其实,我当时用眼睛的余光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了,只是没有说破。就是为了这么一枚棋子,我下决心把他辞退,不再与他交往。说起来,他趁我不注意时偷偷换一枚棋子,原是小事一桩,但我却从中看到他心迹可畏。时至今日如果再不说,我怕你们不了解真情,会引起误会。这么一说,我也就没有好牵挂的了。”
通过上面三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善于从细微之处洞察人性,而我们在修身时,不仅仅在大事上要严格要求自己,更要注意细节,做到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