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8月7日,鲁迅给蔡元培寄去了他设计的北大校徽。自此,这个似乎展翅欲飞的图案一直引领着北大学子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那么,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是从“哪”来的呢?
鲁迅来到北京后,在教育部工作之余,一直往琉璃厂厂甸小市跑,买古砖古瓦当以及一些古物的拓片。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可以看出古瓦当等一些古物图案的影子。但它最直接的启迪可能来自鲁迅收藏的古钱币。
1913年6月19日,鲁迅回老家绍兴探亲。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里,鲁迅和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在逛古董地摊时,开始购买古钱。周作人后来在《苦茶》中回忆说:“我在绍兴的时候,因为帮同鲁迅搜集金石拓本的关系,也曾收到一点金石实物……这种金石小品,制作精工的也很可爱玩,金属的有古钱和古镜,石类则有古砖,尽有很好的文字图样,我所有的便多是这些东西。”(周作人《苦茶》,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第224页)周作人在日记中也有记载,(1913年7月)“17日,下午往大街,于大路口地摊上得吉语大泉一枚,价三角,文曰龟鹤齐寿(本文作者注:后被鲁迅送人)”;“18日上午同乔风到大街得‘大观通宝’钱一个,甚大,价八十文”;“20日,又同乔风至大街一转,得‘天策府宝’钱及‘大泉五十’等三个”;“21日,往仓桥得‘周元通宝’等钱八个”。由此,拉开了鲁迅搜求收藏古钱的大幕,点燃了鲁迅搜求收藏古钱的积极性。
8月7日,鲁迅回到北京。8月16日,鲁迅开始独自购买古钱,“午后往琉璃厂,在广文斋买古泉十八品,银一圆”(《鲁迅全集》,1981年第1版第14卷第70页)。仅隔一天,鲁迅再买古钱,而且买了相关资料。午后“往琉璃厂广文斋买古泉二十一品,银二元六角。又赴直隶官书局买《古今泉略》一部十六册,十二元;《古金待访【问】录》一部一册,四角”(同上)。鲁迅为了能更好识别古钱,开始准备从理论上武装自己。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市郊5口之家,每年100大洋就可以维持生活。以十二元买一套《古今泉略》,十二元可是五口之家一个多月的生活费。鲁迅为了充实自己关于古钱币的知识,看来是不惜代价的。
《古今泉略》,清倪模(1750-1825,安徽望江人,嘉庆四年进士,著名藏书家和古钱收藏家)著。鲁迅购买了此书后,根据近两年有关专家的考证,不仅认真通读了全书,而且将该书中自唐至明末172款1312泉品进行了全部临摹,对倪模介绍的每个泉品的特征进行了高度提炼概括,然后一一加以注明。鲁迅用最短的时间以较为科学的方法做到了对中国历代古钱币的胸有成“泉”。
一个星期后,鲁迅开始在地摊上购买古钱。“(24日)下午往青云阁理发,次游琉璃厂,复至宣武门外,由大街步归,见地摊有‘崇宁折五’钱一枚,乃以铜圆五枚易之。”(同上第71页)如果说前两次鲁迅是在正规店家购买,则这次购买是在地摊上,而且出现了古钱的名称。这正是他阅读古钱书籍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印证。自此,鲁迅购买的古钱开始有了明确的名称。
1914年6月6日,鲁迅在日记中记道:“午后往西升平园浴。往留黎厂李竹泉家买圆足布一枚,文曰‘安邑化金’;平足布三枚,文曰‘戈邑’背有‘(图1)’、曰‘兹氏’,曰‘(图2)’;又有‘(图3)’字圆币二枚,共三元五角。”(《鲁迅全集》第14卷第115页)
而(图2)字平足布,由于鲁迅对此字就是画的,查倪模的《古今泉略》,正来自于这样一类两种古钱币,(图4)(图5)(倪模著《古今钱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791页、第642页)。如果我们把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图案(图6)与此相比,是不是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在字体结构上有其相似性,即把古钱上文字或图案“门”两旁的竖去掉,然后将其圆化就可达到轮里两字的效果;或者把“门”两旁的一竖延伸联结再加圆化可达到连轮在内的整体的效果。而校徽的外环是不是也有古圆钱外轮的意味。鲁迅在构图时由于对古钱币的烂熟于胸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受到了古钱币的某种启迪。
从记载看,鲁迅从在绍兴开始,到1919年6月21日止,共34次购买古钱币,并收藏了196枚古钱币。鲁迅收藏古钱币,表明他对生活有着丰富的情趣,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着多样深厚的爱好。正因如此,鲁迅不仅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也是一个优秀的美术大家。并由此能够很好指导教导青年们进行木刻和其他美术创作,自己也能进行图书装帧和广告徽标的独特设计。
鲁迅能够吸取自己收藏的古钱的“艺术”营养,设计出至今仍然光华灿烂的北大校徽,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