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是宝玉身边的大丫鬟,在贾府里算是公认貌美的丫鬟,就连她的敌人王善保家的念起晴雯的模样还忿忿不已"那丫头仗着模样比别人标致些,天天打扮得西施的样子。"美貌也许就是一种原罪,最终使得美貌为晴雯她带来了杀身之祸。晴雯她在冤屈中含恨离世,对宝玉来说,虽然袭人是与她初试云雨情的女子,在他心中的分量无人能比,但晴雯却因为她的洁身自好,她的率性天真,赢得宝玉的宠爱。
晴雯是孤儿,十岁那年被赖大买来后,献给了贾母做丫鬟,跟了贾母不久又被与了宝玉。贾母认为她"针线、模样、言谈爽利这些丫头都不及她,将来只她可给宝玉使唤的",要说这彻底算是宝玉的人了。
如此说来,晴雯才是作为"将来给宝玉使唤"的。贾府历来有个规矩,但凡爷们大了,要在屋里放有两个人服侍的,可见贾母的意思是将晴雯作为宝玉的"屋里人",是宝玉姨娘人选。
这点晴雯是清楚的,所以晴雯非常吝惜自己的清白,就是在宝玉邀请一起洗澡时,晴雯也笑着拒绝了。
晴雯是被王善保家的诬告的,在王夫人传见她时又勾起了不良记忆,晴雯遂被诬为"狐狸精",在病中被驱逐出大观园。宝玉私自偷偷地去看望她,晴雯先把自己留的葱管一样的指甲咬下来给了他,又把自己贴身穿的旧红绫袄与宝玉换了,让他留个念想,自己也有个念想,由此可见晴雯对宝玉的深情。
在最后的诀别中,晴雯哭着说:"只是一件我死了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大不服。今日既已耽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 晴雯死后,宝玉独饮相思泪,悲愤挥洒写下《芙蓉女儿诔》,回忆自己与晴雯在一起的岁月:"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仅五年八月有奇。",晴雯与宝玉虽然曾经长期同处一室,却始终保持着冰清玉洁的关系。而晴雯却被诬陷是"狐狸精"勾引宝玉,真是泼天的冤枉,曹雪芹后来又通过晴雯嫂子灯姑娘的话强调:"谁知你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
对此,清代富察明义《绿烟琐窗集》第十七首咏红诗,题宝玉与晴雯之间冰清玉洁:"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隔个帐儿纱。"这里面的"锦衣公子"指贾宝玉,从这首诗的用典和内容看,诗中"红粉佳人"指的晴雯。"红粉佳人未破瓜"的" 破瓜"是个典故,而且女孩子十六岁被称为"破瓜之年"。比如晋代孙绰《情人碧玉歌》就有句:"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宋代陆游《无题》有句:"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而晴雯死时刚刚十六岁。
贾母盘算不如王夫人算,袭人原本是作为使唤丫头,却摇身一变成为宝玉的准姨娘。
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中,除了抒发为晴雯雪耻的愤懑,更多的是对晴雯的怀念和哀悼,宝玉用了两个典故诠释了两人的感情关系:
"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馀衷,默默诉凭冷月。" "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宝玉自比汝南王,把晴雯比作他的爱妾碧玉,宝玉失去了晴雯,斑斑泪血只能向西风挥洒。"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梓泽"讲的是石崇,他是西晋时的大富豪,曾宠爱一个歌妓叫绿珠,后来绿珠为了抵抗权贵而跳楼自杀,石崇常常在荒凉的月夜怀念绿珠。两个典故都是反映一个男子对爱妾的深厚情感,可见在宝玉的心中,晴雯是作为爱妾存在的,可是自己却没有保护她的能力,那种自责、那种悲愤充满了内心。
细细品读《芙蓉女儿诔》,你能感受宝玉心理那种揪心的痛,这么多细节的记忆他根本忘不掉。如:"石椁成灾,愧逮同灰之诮。"他说记得我好像说过,要死就死在一起,可我现在竟然还这么卑鄙地活着。
晴雯的冤死是前八十回临近结尾时的最强音,曹雪芹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超强,"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我们知道晴雯只是一个丫头,宝玉竟然把她比作汉代的贾谊和大禹的父亲鲧。假如我们今天写一个祭奠菲佣索菲娅的诔文,用这种比喻一定觉得很奇怪的。可是宝玉内心并没有这种界限,在他看来人受委屈是一样的。
贾谊就是因为遭到妒嫉裰贬到长沙的,是历史上屈死的孤独者。而鲧也是为了止住洪水而偷了息壤,最后被火神祝融杀于羽山郊野的孤独者。如果宝玉把这篇文章拿出去给他爸爸看,一定会再一次被痛打一顿。可是在宝玉心中,这五年八个月里跟他最亲近的生命,是最值得纪念的。
宝玉与晴雯虽是主仆关系,他们的情感已经超越主仆关系,不然宝玉不会纵容晴雯这样的丫鬟撕扇子,晴雯也不会不顾惜性命的带病为他补裘。《芙蓉女儿诔》就是对死者最真切的哀悼,是一曲真正的青春挽歌。 "晴为黛影",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晴雯的蒙冤而死,其实也暗伏着林黛玉有类似的情节。
《芙蓉女儿诔》既是诔晴雯,亦是诔黛玉,宝玉没有能力保护他最爱的人,但宝玉最后可以选择出家。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
[ 此帖被zhdf在2019-07-09 18:5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