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来喜欢读古代的山水诗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这几位大诗人当然读得比较多,但还有一些诗很好、声名却不太彰显的诗人,也是不可忽略的赏读对象,比如唐代诗人常建(708-765),就属于这样的存在。据载其为邢州籍,长期游历长安。开元十五年,19岁的常建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天宝中,任盱眙尉。常建性情耿介,于官场失意,从不与显贵交游。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四处漫游,寄情山水。后举家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昌黄鹤山)。论名气,常建当然不及同时代的李杜、王孟,然而,只要提起他的一首诗 ,知者甚众,堪称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诗题中的“破山寺”,即今日之兴福寺(米襄阳曾书诗碣),在今常熟市西北虞山(因商周之际吴文化始祖、先贤虞仲死后葬于此山得名 )。我曾数次去常熟并游此山 ,感其人文积淀的深厚(古吴国第一代国君周章墓、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的言子墓、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台,还有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墓、明未清初一代文宗钱谦益及名妓柳如是墓、清代大画家王石谷墓、清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墓等,皆在此地),风景秀丽,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历来有很多的注、评及阐释。诵读之下,咸生禅趣,唯以会心。
诗的头两句,直接点明清晨、目的地和周遭环境,可以想见当天的好天气和诗人的好心情,语句洗炼,不假修饰,就像平常说话。“古寺”之谓,得略微交代一下这座寺院的背景 :传为南朝齐(宋齐梁陈:420-589)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按年头来看,建寺200余年;三四句未作颔联,在诗律中是允许的。谁承想,在常建遗存的57首诗中,这两句得以千古传颂。五六句颈联“山光”对“潭影”、“鸟性”对“人心”,工整贴切,意象亦不突兀,似信手拈来。这是律诗中最见功力之处;再看颈联“悦”“空”二字一出,形容词作动词用,意象顿然盘活,诗意为之豁开。从深幽之曲,一下子拉开到高旷疏朗之境。“潭影”则若诗心,溢满了禅悦,“但闻钟磬音”,就构成“万籁此俱寂”的一种静动关系的转换。表面上看,寂静被远处传来的“钟磬音”打破,实际上却构成静中之动,惟其有动,才愈感静。统观全诗,语言简洁,意象不繁复不生僻,字句毫无凿痕,句与句衔接自然,意境空灵,禅意袅袅,风格很接近王摩诘、孟浩然。不由想起俞曲园说过的一句话:“学古人诗,宜求其意义,勿猎其浮词,徒作门面语”,吾深表赞同!今人作诗,若寻章摘句,作老雕虫状,岂非贻笑大方?读常建此诗,无一字拗口,无一句繁密,如安坐寂无人迹处,任流水洗心,看天上行云。
作者 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