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05阅读
  • 0回复

[猎奇]2000多年神奇的古镇,人们依然延续着原始的生活方式 [5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104
金币
132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75
斑龄
190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1999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6-11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19-06-15) —
          
赤水河上神奇的古镇,风雨飘摇2000多年,这里的人依然过着肩背手扛的原始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闲自在,与世无争。每天早上都会看见古镇的人背着竹篓,走上石桥,到寨子外面去采购他们的日用品。还有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人会把自家种的蔬菜背进古镇换取必须品。

这个古镇就是赤水河滩上的丙安古镇,古镇位于赤水市中南部。早在商殷时期,这里就有古人渔猎的踪迹,距丙安古镇10公里的马鞍山大型东汉古崖墓群。


丙安历来为川南入黔的古道场上重镇,是商贾云集的重要场所,场上客栈、饭馆、茶馆比比皆是,好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当时赤水河沿岸酒肆和酿酒烧坊林立,商贾如云,非常繁华。赤水河理所当然的也就成了“美酒河”,河岸居民祖祖辈辈都在酿酒。


站在赤水河畔,远远的就能看见古镇的全貌,看似不大的一个古镇却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依然保存完好。从远处看古镇似乎就修建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孤独而又神秘。倾斜的吊脚楼向人们展示它的风雨沧桑,茂密的树木为古镇遮风挡雨。

要想进入古镇首先要经过这座石桥,欢喜滩石桥位于丙安乡艾华村欢喜滩小河沟上,始建于光绪二十二年,桥面由四个圆柱形大石墩支撑,石墩由长形条石堆砌而成,顶部为四角小翘檐碑帽。


经过这座桥就到了丙安古镇。由于古镇在河滩中间,背靠青山,面临赤水河,所以汽车是开不进来。只能在河对岸下车步行走进来,大约要走15分钟.大件的行李会有背夫帮着背进来,但是会收费哦。寨子后面也可以进来,都是台阶拖箱子是不可能。也得找背夫。

下桥之后沿着木栈道走就会看见古寨门,这里有两个门,我们是从太平门进的古镇,古镇主街的尽头是东华门。


看着这高大的石拱门,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的已没有了棱角,边上的石墩满目苍及,长满青苔。一步步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很窄的石板路,两边都是吊脚楼,悠闲的古镇人坐在自家门口闲聊着。由于古镇不大,来的人也不多,所以很清静。可以慢慢的欣赏感受这世外桃源般的慢生活。



丙安古镇历史悠久,丙安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具有经贸、交通、军事等重要位置。与秦汉时期的土城“兵站”、穿风坳古驿道、赤水河水路盐道和宋代复兴场古厅县治所都有紧密关系,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虽然已是千年的古镇,如今依然生活气息浓郁。古镇中的人沿袭着祖辈人的生活习惯,以经营为主。虽然没有了古时侯的商贾云集,却也是人来人往,现在他们都以自家拥有一个千年的吊脚楼引以为傲。保护好这些古镇文化远远大于他们对物质的追求。



古镇中曾经的辉煌虽已暗淡,但是它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这些吊脚楼,更多的是这古镇中的故事与文化。这里曾经也是红军四渡赤水的根据地,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保证红军顺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红色印记为古镇更增添了浓墨的一笔,当年四渡赤水的艰苦年代,这些吊脚楼为红军战士遮风挡雨,抵御外敌。古镇中的红一军团陈列馆,详细的介绍了红一军团在丙安古镇四渡赤水中的英雄事迹。


要想好好的了解古镇就得住在这里,我们住在大顺店吊脚楼。这个大顺店可不是普通的吊脚楼,不但门楼气派,里面也是相当的大。了解大顺店也就知道了古镇。

大顺店,雄踞东华门之上,最早是袍哥杨书田的堂屋。曾经是水手、船工、纤夫、背夫们喝茶、打尖、住宿之所。民国初期,大顺店的一个伙计因为忘记浇灭灶台炉火,引发了火灾,大火烧毁了大顺店,也殃及了半条葫芦街。因为杨书田平日里乐善好施,人们没有因为火灾而怨恨他,而是选择和他共同面对,想办法重建房屋。杨书田老先生感于乡亲们的义举,四处筹资,重建了葫芦街上的损毁房屋,而大顺店则是当时重建工程的一部分,也是“指挥部”。在大顺店建好重新开张之日,乡亲们送来一副匾额,上书“画栋凌云”,感念杨老先生的大义,称赞他再现了丙安的凌云吊脚楼。

站在大顺店的吊脚楼可以看见对面的古盐道,而且还可以欣赏赤水河的日出。

大顺店外就是通往古码头的东华门,这里另有木门两扇用于关闭寨门之用。从东华门出来,沿着石梯拾级而下就来到古码头。古码头上有一座双龙桥,东西走向,条石铺砌,中间两礅凿有一雌一雄两条昂首向上流方向的龙,龙头高出桥面一米多,桥中间另外三墩残缺不全,听古镇的人讲是狮子造型。这座桥最早建于明代,多次被毁坏,后于乾隆年间重建,一直保存至今。没有通公路以前,一直是官道。是当时赤水最早最大的一座石桥。



双龙桥对面是丙安古码头遗址,位于丙安乡古景社区,面积约600平方米。古码头有一总长为63米的石梯,因山势而建,蜿蜒向上,直通古镇。石梯与古码头连接部分有一个扇形月台,月台前面是河滩沙地。距离月台三米的岩石上凿有鼻孔,用于栓船之用。此码头为水陆码头,所有货物均由此卸货上岸,曾经是赤水河盐运的重要码头。


丙安纤道是由于当时丙滩为赤水河商品运输及物资集散地,该纤道因当时赤水河盐运及物资运输而形成。由于年代较远,石板有所残缺或断裂,棱角圆润。在纤道旁的岩石上,分布有两个古时栓船用的圆形石孔。


坐在赤水河边似乎能听到阵阵船工号子声,滚滚赤水河养育着丙安古镇人,过去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如今的古镇却也是独享世外桃源般的宁静。

我国名胜众多,不少景点均以名人来命名,譬如中山公园、杜甫草堂、岳飞庙等等,名人名胜交融一起,会让群众更容易惦记着这个地方。位于贵州惠水县的一座村寨,却用一首被传唱200年的民歌来命名,从此成了黔南一带的热门旅游景点。

提及贵州民族文化,便自然会联想起这首民歌,“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单纯的旋律,简洁的乐段,成为了布依族的文化符号。在一片花海背后,便是好花红村,也是《好花红》的起源地。好花红村原名为毛家苑乡辉岩寨村,距今已有两百年历史,里面的村民96%都是布依族人。


在好花红,除了拍照外,就是感受这里的浓厚的人文气息。行走在村寨之间,摸着灰砖砌成的院墙,泥土芬芳,阳光明媚,这是向往中美好的田园生活。


好花红村不仅是《好花红》民歌的起源地,里面还较为完好的保留了布依族古建筑20余处,其中的“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是州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00多年的历史,每间屋里都是珍贵的布依族文化传承,纺织、歌舞、生活习性等都在这里见证。布依族传统的干栏式房屋构架,有着“墙倒屋不塌”的神奇之处,一楼养畜,二楼住人,充分的利用空间。

好花红村人杰地灵,出生在上海的叶辛在贵州山乡插队时,深深的爱上了这里,在布依族的10年里,他完成了自己的处女座《高高的苗岭》。叶辛的100多部作品都陈列在好花红村内的叶辛作品阅览室,古老民居里浓浓的书香气,通过叶辛的作品,也能了解到当时的苗岭生活,是惠水县“好花红讲堂”的宣讲地。

好花红村的兰花小院里可以近距离地体验枫香染,传统的枫香染色泽玉青花瓷相似,因此也被称为“画在土布上的青花瓷”。一件枫香染作品要半个月才能完成,但成品极其惊艳,不管是色泽还是图案,都带着浓烈的民族气息。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因为继承人的缺失,技艺面临失传,真是可惜。

小院里有枫香染制作体验区,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参与进来,不仅是宣扬传统工艺,也是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够一起来保护这一项民族技艺。

午餐选在了好花红苑,都是当地布依族的传统美食, 比如布依回味山药,红烧鲈鱼、农家萝卜皮等,都是很当地的菜色,也都是就地取材的新鲜食材,特别推荐薄荷野猪肉,薄荷叶的清香渗入到半肥瘦的野猪肉内,不但唇齿留香,还能有效降低了猪肉的肥腻感。
1条评分金币+34
527801728 金币 +34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9-06-1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