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们去广东茂名开展公益演出。那部戏名字叫《特殊作业》,一个序幕,四场戏,一个尾声。第四场戏结束后,孩子们误以为演出全部结束,纷纷离场,等到演员出场谢幕时,剧场里几乎没孩子了。陪孩子们看戏的市长非常尴尬:“我们的孩子们,没怎么看过儿童剧,既不知道戏到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结束,也不懂得观剧礼仪,没等演员谢幕就退场了,实在是抱歉。”
那次演出对我触动很大。其实应该道歉的是我们这些儿童戏剧工作者:我们面向最基层的儿童戏剧演出太少。现在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亿,而全国国有儿童文艺院团不过20多家。据我所知,这些院团的演出大都处于满负荷状态,每个院团每年演出超过300场,中国儿艺一年的演出更是达600多场。即便如此,相对于广大儿童的需求,我们的儿童剧供给仍然不足。因此,现在不少话剧院团、民营文艺团体,纷纷加入到儿童剧创作中来。
越是给孩子的东西越要高质量,奶粉、玩具如此,儿童剧也应如此。一部好的儿童剧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几年前,我们剧院重新创排老舍先生的《宝船》,首演后一位观众在留言中说:相比现在的搞笑剧、畸形小品、暴力无聊倾向的动画片,优秀的儿童剧能让小朋友脱离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不完美,在心底留存一块清澈的乐园。可谓一语中的!
然而,一段时间里,儿童剧创作领域,却存在着不专业的问题。一些人甚至把儿童剧当作“小儿科”,觉得儿童剧不过是逗孩子玩,没啥艺术含量。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引之下,很难创作出好作品,甚至会出现导向错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劣质作品。
我们都知道,在医生行当,儿科医生的标准很高,不仅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还要有爱心,有耐心,懂孩子。儿童剧创作亦然。要让作品最大程度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不断提升儿童剧的质量,就应在专业化上下功夫。在这方面,专业的儿童文艺院团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比如,现在艺术院校并无专门的儿童剧表演专业,可儿童剧表演对演员的身高、声音、容貌等都有特殊要求。为此,中国儿艺与中央戏剧学院合作开设儿童剧表演专业,联合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儿童剧演员。在平时的创作中,除了到孩子中间采风,我们还经常请学校的老师为我们的主创讲课,不仅讲儿童的行为心理,还讲如何跟孩子相处。正是因为努力走近孩子、了解孩子,这些年我们才能够创作出《特殊作业》《山羊不吃天堂草》《时间森林》《心愿》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现实题材作品。
实践中,一些创作者觉得自己的作品挺好,可孩子们并不买账,甚至“觉得作品幼稚”。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是因为社会在快速变化,孩子们也在变化,而一些创作却没跟得上孩子们成长的步伐。把孩子吸引进剧场,我们的经验是,始终恪守“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比如,对作品进行严格的“年龄分级”,哪些作品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观看,从创作之初,就要进行前端把控。有了“年龄分级”,创作才能有针对性。近年来,中国儿艺创作上演了160余部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儿童戏剧作品,既有传统文化题材的《三个和尚》《西游记》《岳云》《宝船》《东海人鱼》《马兰花》《成语魔方》系列,也有移植引进外国经典作品的《小飞侠》《小公主》《白雪公主》《李尔王》,这就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有戏可看”。
近几年儿童剧演出市场逐渐趋热,一些人由此看到“商机”,开始投资儿童剧。有更多人参与儿童剧创作本是好事,但其中一些浮躁现象值得警惕,比如,没有剧本,让演员穿上人偶服装上台蹦跳两下,就开张卖票。虽然儿童剧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但搞儿童剧绝对不能唯利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