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朱竞华
家住城桥镇的陈飞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市区工作,今年清明回家,趁着天气晴朗,他带上家人来了一次家乡游。在瑞华果园体验采摘乐趣,到开心农场享受慵懒的午后时光,漫步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与自然融为一体,一家人游玩在崇明的各个景区景点,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乡村更美了,旅游体验度也更好了。”这是陈飞游玩后的真切感受,“一路上,道路两旁风景如画,时不时出现的绿地小景让人眼前一亮;景点景区指示牌清晰明了,结合手机导航,即使藏在乡间也十分容易找到;崇明的旅游产品也越来越丰富,让人不觉枯燥。”
崇明是上海打造生态基底的战略空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太平洋西岸难得的净土”。近年来,崇明依托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之岛。尤其是2016年2月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之后,崇明更以改革创新的方式,全面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推进全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政策支撑 规划引领
向“全域旅游”迈进
目前,崇明共有国家A级景区11个,其中4A级6个(长兴郊野公园、东滩湿地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三民文化村、前卫生态村、西沙·明珠湖景区),3A级5个(瀛东生态村、仙桥生态村、紫海鹭缘、高家庄园、瑞华果园);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东滩湿地景区、西沙·明珠湖景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西沙湿地);1个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崇明东滩湿地);1个国家地质公园。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产业体系发展完备,旅游岛形象深入人心”,这便是如今崇明旅游产业呈现的蓬勃景象。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过去3年来,政府部门在明确将旅游作为全区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编制《崇明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崇明旅游交通规划》等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崇明旅游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崇明鼓励开心农场发展指导性意见》等旅游配套相关政策。规划的发布,政策的出台,培育和引导了旅游新业态发展,激发了旅游企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根据《崇明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崇明将紧紧围绕“世界级生态旅游岛”和“国际大都市近郊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愿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旅游+”和“+旅游”发展战略,通过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全力促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同时,崇明还成立旅游智库,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展旅游人才挂职交流,与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着力推进旅游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工程、品牌导游员培训工程、品牌技师培训工程、一线员工素质提升工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等五大人才培训工程,做好人才保障。
强硬件 优服务
补好旅游产业短板
近年来,旅游市场高速发展,消费升级正将中国人带入一个大众旅游的新时代。从“有没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旅游业正在掀起一场全方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崇明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过程中,持续推动旅游服务规范化、旅游环境优质化,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中国花博会落户崇明,交通成为民众热议话题。“崇明现有的道路能应对花博会的人流和车流吗?”很多市民对此产生担忧。对此,崇明已早作准备,正着力推进“快到慢行、外畅内优”的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启动轨交崇明线建设,提升水上交通运能,开工建设崇明生态大道、环岛景观道一期等项目,有序建设“一环五圈”生态绿道、“一镇一品”生态廊道。崇明正加快形成集轨交、陆路、轮渡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旅游交通网络。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最怕景点不好找。近年来,崇明逐步建立规范旅游引导标识系统,方便游客抵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开展区级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在区内主要交通道路沿线设立168块区级非A级景区旅游道路标识牌,形成“市级、区级和景区”三级联动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在全区设立18块崇明旅游全域导览图,并开发“趣游崇明”卡通电子导览图,提供“线上、线下”导览服务。同时,开通旅游1线、旅游2线、东滩专线等旅游专线巴士,通过旅游公共交通将各主要景区串珠成线,为非自驾游游客提供了便利。
此外,崇明还建立了多元化旅游配套服务系统。建设完成崇明区综合旅游服务中心,下设陈家镇交通枢纽中心、前卫生态村、横沙乡等旅游咨询点;与一米单车合作打造瀛洲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西沙湿地、明珠湖四个景区游客咨询点。结合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崇明搭建形成了全覆盖、多功能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络。
良好的生态,壮美的湿地,广袤的乡村,成群的鸟儿,使越来越多久居都市的人们慕名而来。崇明已经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的全域旅游之岛。热情好客的崇明人民,办农家乐、开民宿;种植蔬果、开发特色采摘;美化村庄和庭院,发展乡村旅游;举办节庆活动,丰富产品供给。镇镇有特色、村村在行动,崇明正由传统的“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崇明数字报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