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04阅读
  • 1回复

[猎奇]你所不知道的内蒙古民间文化艺术[5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087
金币
107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433
斑龄
192
道券
105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51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31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19-04-04) —

江南烟雨中拨弄的丝竹
巷陌中浅吟低唱的戏腔
指端缠绕的丝线
抑或是春日里飘着飞屑的剪纸
这些最平凡的民间艺术
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样的艺术
是诗歌
是舞蹈
是每个漂泊者心心念念的故乡

sdfd
2018-2020年度,内蒙古五地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不同于中原民间艺术的厚重,江南民间艺术的温婉,内蒙古的民间艺术豪迈、奔放。热情、乐观,是草原儿女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是草原儿女渗入骨髓的文化印记。
接下来,便随着小编,去看看内蒙古的特色民间文化艺术~

通辽市库伦旗安代舞


飘舞的丝巾若流云,扭动的腰肢似飞雪,遥望去便如花瓣开了又谢,生机无穷,这是科尔沁大地上的民间艺术——安代舞。
而这充满了勃勃生机的舞蹈,起源也来源于一个求生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上,一对父女相依为命。
某天,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取名 “安代”。
这个传说的真假已无从考证,但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艺术特色,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锡盟镶黄旗阿斯尔音乐


如果您是一位蒙古族文化爱好者,千万不能错过阿斯尔音乐。
有元代宫廷音乐“活化石”之称的阿斯尔音乐是蒙古族音乐集大成者。
马头琴、四胡、蒙古筝,这些蒙古族特色乐器交织一处,和谐生动,堪称“草原宫廷的交响乐。”
再伴有呼麦、蒙古舞等特色艺术表现形式,堪称最极致的视听盛宴。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二人台


与风靡东北的二人转相比,二人台的名气相对小了许多。
但说起俚俗诙谐,幽默轻快,咱大内蒙的二人台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呼包鄂地区作为一个文化圈,许多的语言、风俗都不尽相同。
你可能不吃羊肉, 不爱喝酒…… 但只要你看过根旺相亲, 咱们就是一家人。
与许多式微的民间艺术相比, 二人台仍然有许多经典曲目广为流传, 甚至内蒙古大学还有全中国、不,是全球, 唯一一个二人台专业 (你问小编咋知道的……猜猜小编和二人台的渊源)
鹿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乡驯鹿文化


与其他的民间艺术不同,鄂温克族乡的驯鹿文化更像是一种生活习惯。
一种人与自然、与动物共生的习惯。
目前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民族乡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狩猎民族,历史上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他们常年居住在大山的密林深处,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鄂温克人拥有中国唯一的驯鹿种群,是驯鹿唯一的饲养者,史称“使鹿部”。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敖鲁古雅鄂温克狩猎民族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驯鹿文化,其中包括鹿的驯养繁育技艺、鹿的脱膏和鹿奶的制作使用、制酒技艺及鹿鞍具的制作技艺、鹿产品加工、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内容。
在历史上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驯鹿——这个以苔藓为食,从北极圈走来的生物,竟然因为一个民族的厮守得以延续生命,可谓奇迹。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走马
疾驰若飞,沙土抖动,连环踢踏八块蹄图,此起彼伏的落下,这不仅仅是走马,而是一种属于马的艺术。
走马中速度快者,可以四蹄腾空,堪称飞马。


走马不是跃马扬鞭,骑者既不能让马四蹄飞奔,又要走出最快的速度。走马需要多年的训练。就像人的竞走。据说,要最好的骑手,生生用腰、腹、臀的力量,较着劲,长年累月把马扳成顺拐走路的习惯;走马的骑乘,也需要一定的功力,不懂得用力,走马常常会颠起来或者跑起来。走马熟练者,闲适惬意,飞马疾驰,逍遥恣意如神仙一般。

浙江绍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城市。城市建设虽然没有兄弟城市杭州那么光彩夺目,但古韵悠长。漫步在老城区,还保留着粉墙黛瓦,河道纵横的格局,乌篷船在河道中穿梭,当然这样的江南城市也少不了园林。

历史上绍兴有很多座园林,但是完好的保留下来的并不多,最有名的一座就是沈园了。沈园也叫沈氏园,因园林主人姓氏而得名,名字已无可考。

沈园始建于宋代,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也算是比较古老的了。这座园林之所以有名,跟一个知名的历史人物有关,这就是南宋时大文学家陆游。陆游是绍兴人,多次来沈园游览过,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

陆游最初与表妹唐婉成亲,婚姻幸福甜蜜,但因为唐婉才华出众,不被陆游的母亲所喜,后来被迫离婚,陆游另娶他人。公元1151年,陆游游览沈园时偶遇唐婉,感慨万千,写下了《钗头凤》一词,流传至今。

五年后,唐婉再次来到沈园游玩,看见陆游的《钗头凤》,想起命运不公,心中依然无比悲伤。唐婉和了一阕《钗头凤·世情薄》,同年秋天唐婉抑郁而终。

晚年陆游数度访沈园,赋诗述怀,82岁时仍对唐婉念念不忘。沈园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园内以水景为精华,古迹众多,特别是写有《钗头凤》的那一块墙壁,吸引无数游客。

园区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部分,古迹区内葫芦池与小山仍是宋代原物遗存,其余大多为在考古挖掘的基础上修复的。

本文节选自《知日・明治维新》特集
《麒麟之翼》是根据日本当红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加贺恭一郎系列第九部作品改编的电影,故事的舞台与《新参者》一样,同为日本桥地区。
用谷歌地图搜索日本桥,便能发现其所在地被标注着「日本道路原标」的字样。「国家的出发点」日本桥是日本道路的起点。东野圭吾用日本桥的青铜麒麟雕塑为自己的这部作品命名,当然也为整部小说增加了更多的现实主义元素,以及独特的历史感。我也想用日本桥作为本文的起点,回溯明治维新那个日本大力主张西化的时代。
这些留存下来的明治时代的建筑,似乎向当今的人们讲述着别样的明治维新。

日本桥上的青铜狮子,融合了欧洲持盾的狮子像与传统唐狮子的形象,成了现在矗立于桥两端的狮子像
日本桥位于东京站附近,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是连接东海道的起点。从现存的浮世绘作品中便能领略其附近往昔的繁华。而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日本桥则是1911 年完工的建筑。1886年,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 1905 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得胜; 1911年,这座日本桥完工之时,是明治44 年─明治的最后一年,也正好是日本收回关税自主权的那一年。东京的日本桥是日本步入强国之列的象征性建筑,也可谓一项国家工程。其兴建当初云集了大量的优秀艺术家为其设计。
建筑界的领军人物妻木赖黄担任当时的建筑顾问。他提出了将青铜材质与西洋建筑风格融合的设计提案。众所周知,青铜是中国古代礼器的常见材料。但是,日本除了弥生时代可见的一些青铜制品之外,并不见大型的青铜雕塑。以青铜为材料的这一提案,十分明显地反映出受欧洲青铜雕塑艺术的影响。另外,从桥身设计和整体造型上来看,也彰显了浓烈的欧洲风情。
这座明治时代建造的日本桥似乎名副其实地代表着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战略思想。
然而,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所著的《菊与刀》中常常谈到的那样,日本存在的诸多矛盾是不允许我们对它进行如此简单的分析的。

造型独特的桥上路灯
回到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桥上的大型雕塑虽然是青铜所制,但主题却是麒麟和唐狮子。麒麟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传说中的神兽。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成功融入并成为了日本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京都东山的养源院藏有袁屋宗达所绘的「杉户绘」。其正面为狮子,背面为麒麟。日本神社、寺庙的绘马中也留存有大量的麒麟与唐狮子的图像。明治时代,麒麟与唐狮子,已经不再有「唐」味,而成为了可以与西方文化对立并存的日本的本土文化象征。
不过,日本桥上的青铜麒麟雕塑与中国和日本固有的传统麒麟形象都有些出入。麒麟本无翅膀,日本桥的青铜麒麟却莫名地被安上了翅膀。这一对翅膀与欧洲文化中作为负面形象出场的龙的翅膀颇有几分相似。正如《麒麟之翼》这部小说中提到的那样,这对翅膀被赋予了明治时代日本腾飞的象征意义。另外,青铜麒麟雕塑的坐姿,则酷似西方怪兽的坐姿。这也成为了这座「和西折中」桥梁的一大看点。


日本桥的青铜麒麟,酷似西方怪兽的坐姿,且安上了翅膀
位于桥两端的狮子像在塑造当初,参考了奈良手向山八幡宫的雕塑狛犬(唐犬、狮子狗,平安时代由中国大陆引进)。但是,东方的狮子是不持盾的。当时妻木把欧洲持盾的狮子像与传统唐狮子形象融合,设计完成了现在矗立于桥两端的狮子像。狮子所持的盾牌现在则成为了东京都的都徽。
这样的一座融合了东洋文化与西洋文化的近代代表性建筑,足以令观者们切身地体会到那鹿鸣馆时代的华光,以及那个明治维新之后积极地引入西洋文化的时代。谈到鹿鸣馆,脑海中总是能浮现出身着西洋晚礼服的日本贵妇们的笙歌之景,想象着那展现出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但鹿鸣馆的命名,来源于《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篇,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一首大宴群臣宾客的诗篇。这个出自汉典的名称当然有欢迎来自西方的宾客之意。


旧岩崎家洋馆
明治时代与日本桥相似的国家性标志建筑还有很多。京都国立博物馆同样展现了文艺复兴的样式风格。然而,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题字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篆书。我们在初见这些西洋风格建筑的同时,总是能找到某些传统的、属于日本的,或者说属于东洋的痕迹。
这样的一种带有折中和融合性质的建筑,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而且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工程之中。

旧岩崎家和室
位于东京台东区池之端1-3-45 的旧岩崎邸庭园,建造于明治29 年,即1896 年。旧岩崎邸庭园是日本三菱公司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的长子岩崎久弥,请英国建筑家约西亚· 康德(Josiah Conder)设计建造的。因为出色的建筑设计和精致的内部装潢,这座可以名垂日本建筑史的洋馆已经被指定为日本的「重要文化财」,也就是国内一般所说的重要文化遗产。
目前,旧岩崎邸庭园仅存最初面积的三分之一。庭园原本面积相当于东京巨蛋,当时三菱公司富可敌国的实力可窥一斑。不过,庭园的重中之重还是作为主体的洋馆建筑。
洋馆为木造的两层建筑,并且配有地下室,是典型的欧式住宅。装饰以17 世纪的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的样式风格为基调,显示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特点。洋馆南侧的一层廊柱为托斯卡纳风格,二层为艾奥尼亚风格。洋馆的奢华还表现在其内部奢侈的木质雕花家具、刺绣天顶,以及使用高级和纸制作的凹凸纹理的壁纸。
洋馆一层右手边的尽头通向主体建筑的另一边─和馆(纯日本风建筑)。
和馆建成之初占地1815 平方米,远远超过了洋馆面积,由日本传统木工手艺人大河喜十郎修建,装饰内部的襖绘则为鼎鼎大名的日本画家桥本雅邦所绘。和馆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和举办婚丧等仪式。

旧岩崎家的撞球室
站在庭园树下看这些「融合和洋」的建筑就会发现,庭园中的一棵大树正好平分了这些建筑。树的右边为洋馆,左边为和馆。也许是建造者当初的匠心独具,也许是现代改建者的有意而为。
这些建筑展现出的「融合和洋」的精神,开创了和室建筑和洋室建筑融合的先河。现在日本人在建房时,无论是独体小别墅还是集体公寓,都常常选择和室和洋室相结合的设计。就连卫生间也有洋室和和室之分,经常并置。对于日本人来说,洋室便于打扫,居住舒适;但是传统的和室却能让人心情安宁。
明治维新之后建造的日本建筑,似乎把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具象化了。比起艰深难解的思想分析,似乎建筑本身具有的风格特点就足以说明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对于西方文化具有的一种态度。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9-04-0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smen
京师四门提督神爷

UID: 309051

精华: 39
级别: 天外仙宗

发帖
387885
金币
5236
道行
12682
原创
913
奖券
1300
斑龄
0
道券
1200
获奖
0
座驾
C200L
设备
 摄影级
高级认证
在线时间: 265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7
最后登录: 2025-01-2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3-31
二人台不就是二人转吗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