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乔文
在上海破纪录的绵绵冬雨中,惊闻郑兰老社长驾鹤西去,心情如同风雨中的落叶一般,四处飘零。
往事历历犹在目,却似今朝故人情。我还依稀记得第一次见到老社长的情景:那是一个寒冬季节,她剪着齐耳短发,穿着藏青色上衣,围着一条长围巾,如白玉兰般的纯粹。1959年,作为早期革命者、新中国首批大学生、华东政法学院高材生、上海黄浦区检察院检察官的郑兰,成为了第一批上海市区援建远郊崇明干部队伍中的一员。当时,这让大家很是意外。
年仅35岁的她来到了崇明,在一次全市干部大会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陈丕显说:“我们这里有位全市唯一的女社长,她叫郑兰,站起来给大家认识认识”。那时的她很年轻,调到崇明县向化公社担任党委副书记、社长,有很多人认为她呆不了多长时间,会很快返回市区,然而她却偏偏留了下来,献身崇明一辈子,谱写了一曲永葆兰花本色的生命之歌。
来到崇明的头几个月,她几乎没在单位大院呆过。每天一大早,全靠两条腿在向化公社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最后索性连家也搬到蹲点生产大队的农户家里,和农户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快家家户户都知道公社里来了一位女社长,这位女社长坚持搭个伙非要给0.4元的伙食费。要知道,那时的0.4元相当于一个干部一天工资的三分之一呢。
半年后,大家发现社里最了解公社情况的,是新来的郑兰社长。郑兰工作起来风风火火,敢说敢干,无论是分析问题还是会议讲话,总能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深得公社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敬佩,很多积压的历史问题在她手上一一解决了,困难户得到了及时的帮扶,全公社总能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指标。
记得工作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事儿,那时她的小儿子没人带,晚上开会时她就把小家伙带在自己身边,我们笑称她的小儿子为“编外委员”。很多次会议开到深夜,会议结束推开门一看,她的小儿子已在会议室外的椅子上睡着了,小家伙睡得很香,我们就一起帮着抱回家。
……
光阴荏苒,1983年,老社长从城桥镇副镇长任上离休,来到了市区的子女身边。然而她始终关心着崇明的发展,经常与我们这些老同志联系,有时还会就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斯人已去,风范犹在。我时常想,每个人的生命如一段旅程,沿途有美景,也有荆棘;有山峰,也有暗流;有花开,也有叶落……郑兰走了,而她作为老党员老干部的优秀品质已铭刻在了老百姓和同事们的心上;郑兰走了,她和一批老同志求真务实、勇于开拓的精神将一如既往激励着新一代的崇明建设者;郑兰走了,她的兰质蕙心,如秋叶般静美。谨以此文纪念老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