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桂山顶上飘着一大团团白色的祥云,像金凤展翅,像孔雀开屏,像仙鹤曼舞,吉祥得让人心花怒放。冬天的山麓也是一片绿意,与金色阳光交相辉映,展开了一幅大写意的《高山绿壑图》。
这是“土瑶”的家乡。作为瑶族极为特殊的一支,土瑶总共才有8500人,全部生活在广西贺州市的大桂山里。土瑶勤劳、善良、纯粹、敦厚,一年四季,无论男女,每天从太阳升起就开始干活,侍弄那点少得可怜的零散山地。他们只在族内通婚,有着种种严厉的族规,但对犯错者不打也不骂,最大的惩罚就是大家到其家吃一顿。他们还有尽力助人的传统,有时其他支系的族人来借粮种,土瑶每次都尽其所有,实在还不上也就算了……
土瑶也称“本地瑶”,700多年前迁居到贺州,由于族群人数少,又由于在旧时每每被外族欺负,所以他们一直把自己藏身于大桂山深处,一直到上世纪末还不肯出山,也不肯改变数百年形成的生活做派和生产方式。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倒是使其民族传统保存得最为古朴,比如独有的盘王节、长鼓舞、五彩盛装、盛大婚俗、长桌盛宴等,其中那些母系社会生活习俗和繁杂神秘的宗教仪式,是研究瑶族演化史的活化石。
土瑶服饰的讲究与漂亮,达到让人惊艳的地步。男人们至今穿着汉晋基层小吏的服饰:上身是长袖、四兜的超短衣服,对襟、竖领、布扣,里外由白、蓝二色各一件组成套装,白内蓝外,仅及肚脐;下身穿宽大的蓝色布裤,裤腰肥大,一般没有系扣,也不用腰带,只把裤腰折叠后向左边掖紧即可。而现在,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年轻人则习惯用绣着红纱线的布带、甚或更高级的皮带扎系了。
女人的服饰由平顶木帽、黑色长衣、蓝白短衣、短裤和彩色腰带五个要素组成:帽子由绣花毛巾、树皮、彩线、珠串和彩带构成,用铜树皮围成圆圈制成帽子的雏形,帽檐贴上黄、绿等彩色纸,画上黑白条纹,再粘贴上一层透明玻璃纸,就会在阳光和灯光下闪闪发光,特别靓丽。参加节庆活动时,爱美的女子会在帽顶上加盖毛巾,同时缀上各色彩珠做垂挂装饰,像彩虹一样鲜艳夺目,显得又富足又漂亮。女子的上衣一般也选用蓝、白二色,对襟开,无领无袖,似衣似袍;下身着短裤,裤脚边绣有各种彩色图案。在好日子里,她们会非常精心地打扮自己,披挂上绣花围裙、瑶锦、双肩网状背带,以及用七彩丝线、绒线扎成的胸挂、腰挂、肩饰、帽带、背带等。爱美的她们还喜欢戴首饰,手镯、戒指、项链,金的、银的、宝石的,把十根手指和两个手腕全部戴满,是真正的穿金戴银、珠光宝气。
这些服饰,绝大部分是她们自己手工做的。由于山高林深,居住分散,到现在也还有个别人家没通上电。加上山地贫瘠,零零星星,可耕地人均只有0.12亩,土瑶家的日子还是相对艰苦的,尤其妇女们,日忙山里昼忙家,一年到头也难有放下一切的休息。
溪水流走了又流来,玉米长起了一茬又一茬。贺州市有关部门设计出多套扶贫方案,派出一批批干部、专家、工作队,帮助土瑶群众种地、盖房、搞副业、推销农产品……通过反反复复的实验,最终得出了结论:要想彻底掀翻贫困的重压,唯一的办法,还是要帮助土瑶人家离开深山,搬迁到相对集中的适合人居的地方,树挪死,人挪活,天涯何处无芳草!国家下拨了大笔款项,建起一座座土瑶新村。漂亮啊,一水儿的三层楼房,粉墙灰瓦,飞檐画栋,进进出出的仿佛都成了仙人。当地政府还克服一切困难,至少保证每家一人安排就业……
土瑶的女人们可真勇敢,穿着自己的七彩华服,奔去城里打工了。不长时间里就迅速融入了现代社会,看城里滚滚滔滔的车流,逛精光闪亮的大商场,观山墙一样阔大的彩电,肯德基也进去坐一坐……她们就像挣脱了笼子的鸟儿,在蓝得如大海一般的天空下,尽情地呼吸,放声歌唱:“右手放在嘴边,能把太阳喊出来;左手托起背篓,能把瑶山背起来……”
进入腊月,在政府新建起的土瑶寨子里,家家户户都在忙,喜滋滋准备着过年的种种。“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买蛋去,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肉猪,二十七杀现鸡,二十八杀水鸭,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晚团圆酒。”瑶族的新年也在农历初一,都说他们比汉族更重视过年呢。
这不,老奶奶将白菜、豆腐、米饭摆上供桌,口中念念有词。新居的生活已经越来越适应,政府实施的安居工程,每家补贴5万元,家具基本置办齐了,床上用品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细布,大红福字也贴上了,还用上了电饭锅、电磁炉、电视机、电热水器。最高兴的是自来水,一拧龙头就“哗哗哗”地来了,再也不用冬冻夏晒地挑水了。儿子孙子们一窝蜂去学开摩托车、拖拉机、挖掘机、推土机、电锯、抛光机、柴油机、碾米机、粉碎机,一个比一个神气噻……
念叨着,老奶奶忽然放下手里的活计,跑去穿起过年的新衣服。当然还是传统的蓝白素色袍衣,加用一条鲜艳的宽腰带系住,还在头上包裹起一条七彩绣花毛巾——老了老了,更要赶紧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