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可以称得上美的事物本来就不多,即如美政、美誉、美德、美文、美景、美酒、美玉,等等。不过,笔者认为,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拥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关于什么是理想,言人人殊。但人们大多会认同这样的说法:理想中啊,满满地蕴涵着真善美的正能量。黑田鹏信说:“真善美即人间理想。”爱因斯坦也说:“启发我并永远使我充满生活乐趣的理想是真善美。”没有对真善美的强烈憧憬和不懈追求,没有怀揣着崇高理想的人生,是空虚而无聊的,也是迷惘而痛苦的。
没有理想,就会迷失前行的方向。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包含在一个“道”字中。所谓求道,就是求真理,就是对崇高理想的探求与追寻。道本是综括万事万物运行之轨道和轨迹的总称,它被我们的先哲概括为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之真理。故《易传·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夫子更是反复地讲:“君子忧道不忧贫”;“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等等。这些名言强调的就是求道,即胸怀理想、追求真理,对于人生的至关重要性。在社会政治伦理层面,道又被分解为以“仁”为核心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道有正道与非正道之分。《孟子·离娄上》引孔子语:“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仁者躬行正道,所谓“守死善道”,为人生树立标杆,对社会传播正能量。有理想的人,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坚定的行动力和深刻的感召力,他们的嘉言懿行,对社会具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力。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坏榜样的力量则贻害无穷。不仁者不行正道,他们“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由于他们缺乏远大理想而缺少远见卓识,恰如俗谚所谓“麻雀肚,老鼠眼,吃不多,看不远”,不仅不能“守死善道”,相反却是见利忘义,背“道”而驰,因利欲熏心随波逐流而失却方向感,故其行为多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乎殆哉!
没有理想,就会缺乏恒久的动力。美好的理想,是人们向上向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亦即“仁”的具体展现。就像桃仁、杏仁、瓜子仁具有生命力和生长力一样,包含在“道”中的“仁”,同样具有生命力与生长力。心中诞生一种崇高的理想,就会产生一种磅礴的力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拥有远大理想的人,既有对其“智、仁、勇”的要求,亦有对其“弘毅”之考量。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孔子对怀抱理想的君子人格的最高评价。孔子的弟子曾子亦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谓“弘毅”,“弘”是人的格局和境界,“毅”是人的意志和品质。心中有理想,人生有力量。正如屈原《离骚》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对于理想可以产生的巨大力量,西哲亦有类似表述。培根说:“人心中拥有神圣的理想和信仰,就可以激发出无限的意志和力量。”居里夫人也说:“我们应该从理想主义中去汲取精神上的力量。”试想,没有崇高理想的人,整日里心猿意马,追腥逐臭,朝三暮四,蝇营狗苟,胸中哪里还会产生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力量呢?
没有理想,就会丧失做人的底线。商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美好理想的现实意义,就是总使人向前看,向上看,永在提升,永不沉沦。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就拿这些年落马的贪官为例吧,他们违法乱纪时,可曾有一丝半毫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贪官污吏们悖逆“五常”,道德沦丧,毫无理想信念,故屡屡突破做“人”的底线。由于理想在“道”之范畴,遵道而行谓之“德”。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德者,得也,长期遵道而行,必有丰厚的获得感;反之则是“五心不定,输个干净”!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管子亦云:“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人是理想的主宰,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而美好的理想,本身就是一种自觉而高尚的道德律,“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理想是生活的灯塔,理想是生命的光芒。人生在世,无论何时,心中要有梦,有梦才会赢。美好的理想,不仅是为美好的目标而设,更是通过不懈的奋斗而实现的。那些彪炳青史、抒写不朽人生的人,之所以生命之树常青,是因为理想之花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