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73阅读
  • 1回复

[美食文化]崇明话里的吃食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86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1-01
□ 龚家政

  崇明话里保存了形象、生动的吃食文化语录,这里选取部分语录,并加以说明品读,以供读者品味。


  1、“大米粞饭茄脚柄,越吃越得劲。”——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里,崇明人主食是玉米,把它放在石磨里磨碎磨细,叫大米粞,做成的饭,叫大米粞饭;茄子是夏秋主要食用蔬菜,茄子吃了,留下的茄子柄,又叫茄脚柄,人们舍不得丢弃,就把它用盐一腌,做成咸菜,吃起来用劲咀嚼才嚼得碎。在饥贫交迫的日子里,能吃到“大米粞饭茄脚柄”,自然吃得很有滋味了。


  2、“番瓜大米粞粥,一顿吃脱一尺八镬。”——崇明农村旧时家家种植番瓜,作为副食。番瓜大米粞粥,既有甜味,又有糯性,但不耐饥,于是一家人互相鼓励多吃点,于是把一尺八镬(铁锅子直径有尺四、尺六、尺八以至二尺之分,尺八镬指大锅子)大锅子里的番瓜大米粞粥吃光。


  3、“捞鱼摸蟹败家精,大米粞饭吃脱三四斤。”——崇明人住在南海和北海(崇明人称长江南、北支为南海和北海)边的人家,平时要改善一下伙食,就拿着渔网下海打鱼,捕获的鱼儿烧好后鲜嫩无比,一家五六个人大开胃口,大米粞饭自然吃了四、五斤。这里说的“败家精”是调侃的话。


  4、“青囊鸡,白肚皮;烧来吃,要注意;多烧烧,心不疑。”——河豚脊椎两边是青色的,圆鼓鼓的肚子是白色的,滋味鲜美,有如草鸡,故崇明人把河豚又叫“青囊鸡”。这段语录是提醒吃河豚者当心中毒。


  5、“草头搂面鱼,白是白来绿是绿;黄瓜炒青虾,青是青来红是红。”——这是用色彩描述崇明两道土特产菜肴。“草头”即苜蓿,也叫金花菜;“面鱼”,即面丈鱼、银鱼。20世纪40、50年代,“草头搂面鱼”,是崇明人年年吃得到的美味。至于“黄瓜炒青虾”,现在已经进入宾馆餐桌。


  6、“唐家甜头牛角瓜,青皮青肉小麦瓜,吃出来,呒拉话。”——唐家甜头瓜、牛角瓜、青皮青肉瓜、小麦瓜,以及十轮瓜等都是崇明土生土长的菜瓜的名称,它们和西瓜一样,是崇明人的消暑蔬果。


  7、“六月六,买点肉督督;七月七,煎点烤吃吃。”——农历六月初六,天气炎热,农民休息在家,改善伙食,买点肉吃吃;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旧时崇明新嫁娘,到了这天,用面粉做成“烤”(油煎小面条),拿到娘家分食,以示小夫妻经得起时间考验,生活和谐,白头到老。


  8、“糟黄花郎吃勒出,虾米炖蛋拿勒出。”——旧时崇明人家多用酒糟腌黄花郎鱼,既是必备的咸菜,又可作为招待宾客的备用菜。这两句话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即糟黄花郎“吃勒出、拿勒出”;虾米炖蛋“拿勒出、吃勒出”。如今这两道崇明土特产菜肴已成为了酒家宾馆的美味菜肴。


  崇明话里的吃食文化语录,大多讲究押韵和节奏感,并且运用对偶等修辞,所以流传甚广,至今都还在传播。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沙漠之虎

UID: 953340

精华: 1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116522
金币
8787
道行
5233
原创
76
奖券
1733
斑龄
0
道券
1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74120(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4-11-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1-03
崇明话跟上海话不一样吗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