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69阅读
  • 2回复

[转帖]多少人在看电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227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2-10-10) —

     “絶屋里厢呃电视机,啊是全频道伐?”


    踏入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人,电视机要买全频道了。在1981年的上海商店里,沪产全频道12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有:金星B31—3、飞跃12D1—2和12D3—2、星火JDS7和JDS8、百花CD11—20,还有19英寸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友谊JD19。


    买全频道电视机,既能看1—12频道的VHF频段,又能收13—68频道的UHF。而原来只有1—12频道的电视机,就要去做个小手术了;或加UHF调谐器,要么添个UHF频道转换器。只因从1981年4月22日起,上海电视台20频道开播了;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分米波大功率发射频道。此时,上海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已从1980年的59%,增至1984年的97%。


    频道:稀奇,不稀奇


    频道就如报纸版面,只有加频道,才能满足人们对电视节目日益增长的需要。1958年10月1日18时58分,在电视发明后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上海有了电视。后改称“中央电视台”的北京电视台,开播在那年5月1日;上海是全国第二个播出的电视台。


    中央台5频道,上海台8频道。直到1981年,上海人二十三年来看电视两个频道的格局得以改变,虽然20频道一周才播3次。到了之后1987年的电视改革,我所在的上海电视台二台用20频道,8频道为一台的播出平台。


    1986年,上海电视台26频道开播,主打电视教育。1989年10月1日开播14频道,转中央台第二套节目;该频道为市府1989年为上海人民办的12件实事之一。到1996年,33频道开播。又过了两年,上海卫视亮相。


    上海电视台自办节目,从一个8频道变成8、20、14频道(1992年起不转中央台而改自办节目)。上海台有了3个频道只四个月后,其中的20频道划新建的东方电视台,该台后又获33频道。这样,上海台和东方台各有2个频道;26频道于1994年归上海教育电视台。


    这些频道均属开路电视,用电视机天线就可接收信号。电视台的发射天线越高,千家万户收看电视的质量就越好。我下乡的农场在杭州湾畔,看电视要靠室外天线,绑在一根高高的毛竹上。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百米以上的高楼如雨后春笋,83.8米的国际饭店早成小弟弟。现有电视塔不能解决荧屏增加的大片阴影区,使电视画面如一部部进口片:前天是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有声无像,昨天是苏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无声有像,今天是朝鲜《看不见的战线》无声无像……


    上海电视台开播时没建塔,利用市中心的高层。在南京东路627号新永安大楼顶端,将原挂旗帜的钢管换上长12米、直径219毫米的无缝钢管做电视发射天线的桅杆。从地面到桅杆顶端高108米,为当时上海和全国最高;覆盖半径40多公里。至70年代,电视发展需要更高的天线来发射覆盖,同时由黑白挺进彩色。南京西路651号原上海体院运动系的地盘,成了电视台新址,工程叫“309”。如你在电视圈听到说“309”,多半是遇上了老同志。


    1972年12月26日,当时国内最高的210米电视塔正式启用,覆盖半径60公里左右,上海绝大部分地区均在覆盖之下。我登塔在1984年3月28日,参加招聘考入上海电视台第一批学习班结束那天。记得电梯楼层读数,从1到4。


    1983年,上海市广播事业局规划建400米以上的新电视塔。1985年,上海市城乡规划委员会《沪规委219号文》批复,确定新塔设浦东陆家嘴纺织原料仓库、海军仓库旧址和浦东公园内。1991年,市建委召开上海广播电视塔工程扩初设计审查会议,确定广播电视塔高度为468米,覆盖半径80公里左右,可覆盖整个上海地区。1991年7月,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开工。我曾去陆家嘴路504弄2号3号楼现场指挥部,采访工程常务副总指挥钱文亮。1995年5月,被总设计师江欢成喻为“三条腿、一只碗、一把伞”的电视塔投入使用;发射9套电视和10套调频广播节目。


    与开路电视相比,闭路电视的有线电视具有画面不受干扰、无重影,信号质量好的优势。上海的有线电视,早在1975年就现身金山的上海石化总厂。因那离市区远,为提高收看的清晰度,安装了复合式共用天线。一到寒暑假,金山有亲戚的,孩子就往那里跑。用我农场师傅的话来说,杭州湾是穷海,没有海鲜勾人;勾人的是那里丰富多彩的有线电视节目,放的外国影视剧是市台没有的,看得过瘾。


    1992年,建立上海有线电视台列入市府“12件实事”。在当年毛泽 东诞辰那天,上海有线台正式开播,一亮相就是10个频道,除转央视、上视和其他省台节目,并自办1套综合节目。一年后,70.3万户入网;自办节目增至三套。继1992年后,上海有线电视在1993、1994年再度列为市府实事项目。到1994年底,以入网户116.3万户跻身世界大型有线电视网络。此时,上海无线电视覆盖长江三角洲及邻近省市部分地区,收视人口过1亿。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现在不再为没频道选择苦恼,只为频道多而精彩少遗憾。原为稀奇的频道资源变得不再稀奇;要个频道不难,难在付出占频费和自身的人员、设备等成本后如何盈利。同时,覆盖面大、性价比高的通讯卫星替代了高高的电视塔……


    摄像机:寻找新闻焦点


    1963年11月22日,美国人把这天视为电视新闻的转折点。从那天起,电视新闻成为人们了解和观察世界的第一眼睛。那天,肯尼迪总统达拉斯遇刺。不到10分钟,三大电视网中断了午后的猜奖游戏和肥皂剧;被称为“在美国最受信任的人”沃尔特·克朗凯特,于CBS向全国播报了他从年轻记者丹·拉瑟获得的消息:“总统被谋杀了。”


    从22日到25日这4天里,人们被电视连续报道和直播牢牢地锁在了电视机前;显像管展现了该事件的重要场景,并体现了时效的同步。在《娱乐周刊》评出的20世纪美国电视史最难忘的100个荧屏中,《肯尼迪遇刺及其葬礼》排名第一;其评语写道:“电视第一次超越报刊,成为人们在第一时间里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


    上海电视新闻在新闻圈扳龙头是在哪一天?是1984年2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新闻播出中心、实现采、录、编、摄一条龙?是1993年2月1日起每天7点的《上海早晨》开辟了早新闻节目带?还是1987年7月5日推出全国第一家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新闻透视》……


    孙泽敏与我是进上海电视台的同年。受CBS《60分钟》启发而创办30分钟的《新闻透视》,他领衔主演。


    由哈利·瑞瑟纳、爱德·布莱德利、戴安·绍伊尔、莫莉·赛弗和迈克·沃勒斯组成的《60分钟》团队,以“伏击新闻采访”享誉新闻界。尤其是进攻富有技巧,顽强地追踪被采访人和突然带着已经工作的摄像机出现。


    甫一亮相的《新闻透视》,让人们记住了:《改革开放中的上海》(5集)、《新客站的困惑》(3集)、《悸动的神经———关于物价的透视》(3集)和《惨祸发生之后———陆家嘴轮渡惨案的连续报道》等。


    1994年6月19日起,《新闻透视》改版。内容从杂志型改为单一题材,频次由每周一期改为每天一期,长度由半小时改为每次5分钟,主持人由播音员改记者出镜。回忆往事,孙泽敏说,“做一个有出息的电视人,就是要勇于创新。”


    继《新闻透视》之后,又一档新闻专栏《纪录片编辑室》引起了上海人的关注。《新闻透视》由新闻部专栏科主办,《纪录片编辑室》则由新闻部专题科而来的对外部创办,于1993年开播。负责人汪求实也是与我一起招聘进台,并为上师大校友。


    这一全国首家以纪录片为名的电视栏目,旗帜上写着:聚焦时代大变革,记录人生小故事。没有演播室录制串联词,就把5号楼3楼大办公室的南端改成开放式演播区,办公与录制二合一。


    每周一晚上黄金档播出的40分钟纪录片,悄然掀开了上海电视纪录片新的一页。在问世半年过后的8月2日,当晚播出的《毛毛告状》(编导王文黎、摄像哈兆铮、李晓),牵动了千万上海人的心,创下压倒电视剧的36%高收视率。


    这上下两集的片子,叙述一个叫谌孟珍的26岁湖南妹子,抱着3个月大的女婴毛毛,千里迢迢来沪认父。面对母女俩,下岗每月只有150元生活费的残疾人赵文龙拒不相认。后诉至法院,亲子鉴定确认了父女血缘关系,一家三口团圆。


    《纪录片编辑室》记录了大变革中普通人的命运,讲述着上海人自己的故事;特别是《德兴坊》,在第4届上海电视节获专家全票通过的最佳纪录片提名,并获记者奖和观众最喜爱的纪录片奖;一片三奖也是创纪录的。


    这部39分钟的片子,江宁拍了半年多,从1991年夏到翌年春天。共拍素材888分钟,片比22.77比1。镜头跟踪了石库门里三户人家:出生在此并生活至今的王凤珍家,把房让给孩子而睡晒台搭的


    小棚里的王明媛家,女儿离婚后带孩子住回娘家的郭存璋家。正如荷兰纪录片导演、评委鲍勃·路易斯所说,“很温馨。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妇女的坚韧和乐观,维系中国家庭的悠久的传统。”


    那年在上视大厦17楼,与时为《纪录片编辑室》负责人江宁谈起《德兴坊》。她觉得这片和她另一部《上海滩最后的三轮车》,均是处于历史与未来的一个交汇点上。她说,“寻找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现实载体,有助于发挥电视纪录片纪实性的创作特长。现实载体本身有着发展变化的过程,动态地反映生活,采用跟踪的纪实手法;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故事,发现情节。正是从这些平平常常的人物身上和情节之中,透射出强烈的历史感、文化感。”


    展现时代,折射人性,叩击心灵。上海纪录片最大的贡献,就是恢复了纪录片真实的本性。我们国家的纪录片虽然起步很早,但是真正理解并且承担起纪录片的使命,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上星拼卫视:从电视剧至综艺


    “曾经深爱过,曾经无奈过,曾经流过泪舍不得。曾经拥有过,曾经失去过,曾经艰难的选择。多少甜蜜和苦涩,变成多少悲欢离合……”


    《孽债》片头曲的作词、谱曲和演唱者李春波没当过知青,却是这般抵达人心最柔软的地方。1995年那个夏夜,改编自叶辛同名小说的电视连续剧,以42.65%创下沪产电视剧及当年电视节目收视率之最。


    五个当年插队云南上海知青留下的孩子,结伴到沪寻找生身父母,找到后又离开回滇的故事;在成为收视热点的同时又成为社会热点。北京台等不及这部沪语对白电视剧的国语版,就配上字幕播出,播后即居当地收视率榜首。


    时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胡妙胜说,“被遗弃的孩子寻找自己的生身父母,这是一个陈旧的故事。一旦置于知青返城的历史背景和返城知青的社会群体中,置于上海普通市民的心理、习俗、道德和文化的语境中,它竟能如此的激动人心。”


    时为《文汇电影时报》主编徐牲民认为,“我们或许终于明白,美霞、思凡的到来,正是一次洗刷我们被灰尘麻木了的心灵的契机。这的确是一次震荡,而在这震荡中,我们的心灵、情感可能会有所升华。”


    上海是中国电视剧最早产地之一。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播出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四个月后;成立才二十五天的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红色的火焰》,编剧李尚奎和沈西艾,导演周峰,主演李家耀。它是现场直播,没录像保留。


    得了第1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三等奖的《孽债》,也算是还了一笔债。上海的电视剧,老被说成“拿不到冠军的甲级队”。它的大放光彩,与实力派上海电影界加盟分不开;《孽债》与《围城》的导演均为上影导演黄蜀芹。


    此前的1984年4月2日,上海电视台召开“电视剧创作座谈会”。宗福先说,“主要问题是四平八稳,缺少活力,缺少能够猛烈撞击人们心扉的思想和激情。”


    随后,上海台推出举办“小百花奖”、改革稿酬制度和开办《电视剧艺术》等10项振兴电视剧措施。改革添活力,当得知《孽债》在云南电视台搁浅后,叶辛《蹉跎岁月》与上海失之交臂的事再无发生。当时的剧本行情每集1500元,上海台给出《孽债》每集2000;开拍前即付1万。


    进入21世纪,各电视台的激烈竞争在上星拼卫视,主打除了电视剧就是综艺节目。目标瞄准:省级卫视综艺节目收视率第一。


    大陆最早开综艺节目是1981年广东台的《万紫千红》,借鉴了香港的《欢乐今宵》。1984年,上海开办本地电视史上第一批专栏化固定综艺节目———以戏曲为主的晚会型节目《大舞台》(4月9日)和以歌舞为主的综艺节目《大世界》(4月14日),分别在周六周日播出。到1991年7月28日,《大世界》和《大舞台》合并为《星光灿
    烂》。上海的综艺节目不但有创新有拓展,并富有海派风格:海纳百川,追求开放,接轨国际,紧跟时代。让人记忆犹新,轰动一时的有:“60秒钟智力竞赛”、“民间童装比赛”和“外国人唱中国歌电视大赛”等;尤其是1985年的首届《卡西欧杯家庭演唱大奖赛》。


    演唱赛按家庭为参赛单位,不要任何专业背景,能唱会演就行。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海选”,为中国大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鼻祖。其吸引力不仅有时尚的电子琴奖品,而且是参赛者一家老小都能上电视。初赛、复赛是电视全程播出,决赛安排在大年夜的黄金时段直播。它让平民百姓、让普通人家第一次走上荧屏。


    三十三年前的普通人,对上电视还显得犹豫和心有顾虑。眼看开赛日子一天天临近,而经编导们动员组织来的参赛者还不到预期的一半。


    病急乱投医的编导们想出了有奖报名这招,在南京西路651号电视台门口摆了个摊,放开嗓门吆喝:“付5块钱报名费,送一只30块钱闹钟”。真是什么不好送,偏偏送钟(送终)。


    巫洪宝觉得自己家是有条件试一试的,不仅自己拉得一手好二胡,两个女儿都是小荧星艺术团成员。但他的提议却遭妻子和女儿们的反对,理由居然是在大庭广众面前感到难为情。当这家人敲打着自制乐器,唱着《卖汤圆》夺冠时,是否庆幸当初还是坚定地迈出了这一步。  走过艰难的起飞,卡西欧杯家庭演唱赛火了。从初赛到决赛的一百二十多天里,一到周三和周六,江浙沪千万家庭都在收看;被媒体评为“奥运会后上海出现的又一次电视热”,更创下了今天难以想象和复制的94.5%的高收视率。同时,在全国掀起家庭演唱赛风潮。有学者评论道:“上海电视台以改革家的眼光和气魄,领导了电视竞赛节目的新潮流。从来没能上一上舞台的一家老小,今天却能通过屏幕与上千万的观众见面,观众的踊跃程度,超过观看第一流歌唱家的演出。”


    从1985年到1997年,卡西欧杯家庭演唱赛共办11届。周冰倩、巫慧敏等中国大陆第一代平民明星就此诞生,他们的命运也就此改变且步入歌坛。就连主持节目的叶惠贤,也就此完成相声演员到主持人的华丽转身。


    综艺节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传承,这也是一项使命。朋友圈里的“小王导演”是王昕轶,他是东方卫视的独立制片人、《诗书中华》总导演。就在2017年4月14日《诗书中华》亮相前两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刚收官。


    “我们的节目做得不一样。《中国诗词大会》把个人做到了极致,而文化传承的最主要单位是家庭。正是在家庭的氛围里,文化得到了传承。”自信的回答是有道理的。


    《诗书中华》围绕“诗礼传家”、“诗教家风”主题,一个家庭单位两人一组,通过“曲水流觞”的雅集方式,从42组参赛家庭里随机择进行“家有诗书”挑战赛。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接上下联答题。通过挑战赛的家庭,则进入“君子之争”对战赛;7题答对4题者,则成为实时擂主。


    这档节目的独特性是“家庭切口,适合大众。”在内容上,PK的范围从古诗词延至古诗文,让诗文交相辉映。同时,既注重活学活用古诗文,又立竿见影了家庭成员默契中的家风熏陶之果。特别是在表现形式上匠心独用,舞美在摄影棚内投影显现“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加之大屏则营造了视觉惊艳,首播后引起很大轰动。中华诗书在潺潺流淌中传承。


    1999年进台一直做综艺的王昕轶,说有一点令他难忘。“选手们大巴来去,在车上唱歌,做游戏。只有四五周,就结下友谊。PK的选秀节目,一般没这么好的关系。”台上台下一个样,中国传统美德就这样融入了生活。难怪不少观众欢喜选手互相赠诗的桥段:止步的李洋阳、赵洁琼夫妇,为晋级的俞旭、俞露父女送上“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赢了北大硕博姐妹花的金华姑嫂组合,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13集《诗书中华》,前8集收视率10.00,后5集8.30;均为21:00同时段最高;并获国家广电总局“创新创优节目”。现在,“中华系列”文化类电视节目,已从《诗书中华》到《喝彩中华》和《唱响中华》。“小王导演”说:“要真心做,好好做。不断做。多一个做文化节目的,总是好的。”




作者     袁念琪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至尊狼王

UID: 74095

精华: 47
职务: 山庄贵宾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809428
金币
50133
道行
19085
原创
288
奖券
12490
斑龄
0
道券
129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218(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15
最后登录: 2025-01-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12-29
俺不看电视节目很多年了
1条评分金币+1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18-12-3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hotant

UID: 2107553

发帖
3448
金币
1322
道行
777
原创
0
奖券
138
斑龄
0
道券
2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763(小时)
注册时间: 2019-04-23
最后登录: 2025-01-1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7-24
现在看电视的人也逐渐变少了
1条评分金币+1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19-07-2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