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豫北博爱县的寨卜昌村,是由明朝时期就迁至此地的药王卜昌、油王卜昌、乔卜昌三个叫村组成的,为了防匪患,他们又共同修筑了寨墙。村里现在保存的建筑有少数是建于明末清初的,大部分则为清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修建。除了这些老房子之外,还有古寨墙、寨河和石桥。现存的寨墙,建于同治七年,高9米,现存2000米,原有4座寨门,均已毁。设寨门和敌台,有寨河环绕,寨墙和古村由西北向东南呈龟背形。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的司令部就设在这个村的一座大院中。这门楼看着就透着高大上,大门是悬挑式檐廊,门口立着两个抱鼓,上边雕刻着荷花、牡丹等图案。大门上方挂着“梓里屏藩”四字匾额,匾额上方是雕刻精细的垂柱莲花。当年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的司令部就设在这里,院落门前的石鼓、木门、木窗上有浑然一体的木雕,图案生动,线条流畅,精致细腻,呼之欲出。墙上挂着几幅介绍当年九纵的作战线路图和一些第九纵队的相关历史。在70多年前的8月15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在这里正式成立,秦基伟任司令员。这支劲旅由此出发,渡黄河挺进豫西,先后攻洛阳、克郑州,参加淮海战役,配合大兵团作战,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院子迎面看到的上房就显得与众不同,前廊是通体的木质隔扇窗,檐下的挂落与垂柱虽然油彩全无,但其雕刻精细,生动优美,花鸟虫鱼、仙人走兽等图案无不营造出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氛围。门墩、柱础、石窗台,还有这随处可见的砖雕木刻,无不工艺精巧,异常考究。这位热情的当地人给我们介绍着这座百年老宅的前世今生。
当初在修筑寨卜昌寨墙时,共耗银6万两,泰顺家出资4.2万两。寨墙建成后,泰顺家又请人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大门题写了“纳春融、挹秋浆、揽荣光、迎叠翠”四块青石匾额,取意“东纳春天紫气,西挹秋实累累,南揽黄(河)沁(河)之光,北迎太行叠翠”。院子里保存的这块石牌上刻着纳春融三个字,正是当年四个寨门上仅留下来的一块青石匾额。再看看放在院中的这个用整块石头凿成的马槽,3米多长的马槽外侧,刻着酷似青龙的图案。这可是清乾隆年间泰顺家族留下来的一件珍品。据说这个马槽还经历过一场官司。乾隆年间,因为马槽上刻有青龙图案而被人以欺君之罪告官。差点犯下杀头大罪,最后,泰顺族人历尽艰难打赢了官司,但皇帝下令从此之后不许民间在马槽上雕刻此类纹样。因此,该马槽便有了个很牛逼的称呼:“中国第一马槽”。这家院子里的房子由清一色的大青砖砌成,房屋的前廊是通体木质隔扇窗,莲花垂柱,房檐上雕刻着石兽头。仔细看每一处细节都精美考究。造型考究,雕刻精美的木构件细节,在这里的老房子上随处可见。寨卜昌村的民俗博物馆史料曾记载;在抗日战争中这个村曾遭受过一次战争的劫难。1938年,盘踞在博爱县城的几个日本鬼子来到寨卜昌村旁,恰好被在此侦查的中国军队发现,他们立即进入寨中关闭寨门,利用寨墙做掩护向鬼子开火,结果日本军官被打死,其余人员逃窜,寨中居民害怕鬼子报复,扶老携幼纷纷逃离村寨。果然没过几天,一队鬼子冲进寨中,见人就砍见物就抢,并放火焚烧了寨中的房屋。在这次劫难中,寨中有七名无辜百姓被杀,数百间房屋被烧,而且日军还抢走了一大批古玩宝藏。那门口这对残缺的古狮子是不是当年那些日本兵破坏的呢?问过这两位老先生才知道,这事还真不是当年那些日本兵干的,真正原因是毁于当年的文ge,提起当年那些事,两位老人唏嘘不已。北方的农村,很多人家都喜欢把收获的玉米穗挂在院子里,需要吃的时候就摘些下来剥成玉米粒,吃不着的时候就挂在外面晾着,屋檐下佳着的一串串金黄色的玉米,看着也很喜庆。再说说王家祠堂,首先就是这棵大门口挂满红灯笼的老槐树,明朝时栽种的,500多岁了。看看这树上挂这么多还愿的大灯笼,说明它已经是一棵神树了。王氏宗祠的大门。建于乾隆三十年的王氏宗祠里,沉淀着王氏家族的昔日荣耀和显赫身份。当时的清代一品大员毛昶熙,曾为王家祠堂撰写建祠碑记,并题写“王氏家庙”牌匾。这位一品大员毛昶熙,也是焦作当地的先贤, 其父毛树棠,字荫南,号芾村,武陟县木栾店人。宗祠里矗立着5通保存完好的圣旨碑,圣旨碑由碑额、碑体和碑座组成。碑额雕刻着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碑文遒劲有力,舒展飘逸,均为书法石刻上品。清光绪、道光、嘉庆皇帝多次下圣旨褒奖王氏族人,圣旨碑上记载了王氏家族历代先人所受的皇恩内容。除了圣旨碑外,这里还有几十通其他碑刻,有记事碑,如光绪年间赈灾碑;有碑记类,如新祠堂碑记,记事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