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546371
-
- 注册时间2008-09-23
- 最后登录2025-01-16
- 在线时间26314小时
-
- 发帖70712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6
- 金币32093
- 道行5638
- 原创799
- 奖券5821
- 斑龄3
- 道券183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546371
- 发帖
- 70712
- 金币
- 32093
- 道行
- 5638
- 原创
- 799
- 奖券
- 5821
- 斑龄
- 3
- 道券
- 183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2631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1-16
|
呼伦贝尔草原是被世人公认的传统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风俗、礼仪保持较完好的地区之一。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曾誉呼伦贝尔为“民族展览馆”。这里的民族风情会使您惊叹不已。尤其是草原上的牧人对朋友和客人的那般热情,是如今在都市中罕闻少见的。盛夏、严冬,清晨、深夜,蒙古包门将永远为真诚的客人敞开着。滚烫的奶茶、喷香的手把羊肉、如诉如泣的巴尔虎蒙古长调是令人难忘的。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正是呼伦贝尔人质朴的感情和火热的情怀……巴尔虎蒙古族 “巴尔虎”一词,是一个以游牧地区名称而得名的部族名称。巴尔虎蒙古部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他们最早在贝加尔湖东北部的巴尔虎真河(今俄罗斯境巴尔古津河)一带从事游牧和渔猎生产。按蒙古人以山河湖泉及游牧驻地名称命族名的习惯,他们便被称为“巴尔虎”了。后来,巴尔虎蒙古人随着不断迁徙,分散到贝加尔湖的东部和南部。清康熙年间,有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被编入八旗,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广大地区,还有一部分成为喀尔喀蒙古(今蒙古)诸部的属部。1732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将包括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和巴尔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属3796人迁驻呼伦贝尔牧区,以防俄人侵扰。其中275名巴尔虎蒙古人便驻牧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1734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志愿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两岸即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为区别这两部分巴尔虎蒙古人,便称1732年从布特哈地区迁来的为“陈巴尔虎”,即“先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1734年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来的则相对被称为“新巴尔虎”,即“新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新巴尔虎蒙古人居住在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到勤劳质朴的巴尔虎蒙古人家中做客,一定会受到热情的欢迎。在这里,您可领略到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风情。住房:巴尔虎蒙古人的传统住房是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语称“格日”。服饰:巴尔虎蒙古人一直沿用具有本民族特点、适合本民族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的服饰。蒙古袍蒙古语称“德日”,是他们最喜欢的民族服装。夏穿单袍,冬穿皮袍或棉袍。蒙古袍袖长、肥大、镶边,束腰带穿用,冬季宜于抵御高寒和多风天气。放牧时骑马可护膝挡风。夏季防蚊虫,遮暴晒。蒙古袍用料因各家经济情况而异,一般多用绸、缎、绢、帛、棉布。单袍用绸、缎、棉布者较多,皮袍多以棉布为面,内衬羊皮,有羔皮袍和大羊皮袍之分。蒙古袍颜色:男袍多为深蓝、浅蓝、赭红色;女袍以鲜艳多彩为佳。男女皆不穿黄色蒙古袍。腰带:腰带是巴尔虎蒙古人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蒙古语称“布斯”,一般长3~5米,宽1米左右,腰带的颜色多为黄、蓝、绿、紫色。扎腰带有保护腰部骨骼的作用,有些物品可由腰带包上系在后腰上,安全且牢靠。长靴:巴尔虎蒙古人夏季主要穿长靴,蒙古语称“果托日”,用皮革制成,多为黑色。不骑马在家时,也穿一般布鞋、胶鞋等。冬季主要穿毡靴,俗称毡疙瘩,蒙古语称“伊斯给果托日”,男女老幼皆穿。巴尔虎蒙古人头饰别具特色,妇女把头发左右分开,结成两个发辫,冬夏多以绸、缎类长巾缠头,巾长2~3米,多为白色或浅蓝色。男子夏天有缠长巾者,也有戴呢、布单帽者,冬天多戴皮帽。食品:长期以来,巴尔虎蒙古人的食品结构为肉食、粮食、奶食三类并用。过去肉类是主要食品,70年代后粮食占相当比重。绵羊肉是他们最喜食的肉食。杀羊开胸腔,用手揪断动脉,剥皮后去内脏,把血倒入器皿中,以便灌血肠用;去头蹄,然后将整个羊按关节卸成若干小块,腿部等大块肉剔出备用。手把羊肉为常用的食肉方法。做法是将按关节卸成的带骨羊肉块放入不加任何调味品的白水锅中煮,水滚后不久便取出置盘中,用刀割、刮、卡、挖、剔食之。这种肉鲜嫩,富有营养,易消化吸收。牛、马肉也可如法煮食。巴尔虎蒙古人喜食的面食有挂面、面条、面片等。肉块在白水锅中煮沸,放入挂面或自做的面条、面片等,开锅后不久取出,味道鲜美。也食饺子、包子、馒头等。面食中还有一种自制的果子,蒙古语称“海日莫”。将面掺入苏打和好,切成小块放入油锅中炸,膨起后取出,作为早点或用以待客。食用的米类主要有小米、大米和炒米。大米常焖米饭就菜汤食用,有时把米和羊肉放在一起熬粥。小米多用来熬奶茶,炒米就奶茶一起食用。巴尔虎蒙古人饲养奶牛,奶食品食用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奶皮子:蒙古语称“乌日末”。每年6、7、8月间,取鲜奶入锅煮沸后,反复用勺扬奶,至泛起泡沫再用小火慢煮至冷却。浓厚的奶脂凝结于锅面,形成一层蜂窝状麻面圆饼,即奶皮子。取出晾干后,切成若干小块,放入奶茶中食用。黄油:蒙古语称“夏日陶斯”。将奶皮子放入锅内继续猛火熬制,分离出渣子后即为黄油,取出装入瓶内,随时取食。奶干:蒙古语称“阿如日”。将取出奶皮后的牛奶盛于桶内发酵,用布袋装起吊晾,去掉水分成粘块,用马尾或细线切成片,置木板上晾晒数日即成,装入布袋随时食用。饮料:巴尔虎蒙古人酷爱喝奶茶,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世代相沿成习。饮料还有酸奶子、酒等。奶茶:蒙古语称“苏太才”,原料为牛奶和茶砖。制法是先从茶砖上用刀刮下茶叶捣碎,放入热水锅中煮沸,然后用布袋将茶叶滤出,茶水置于桶内。将小米在锅内炒至散发出香味,复将桶内茶水和鲜牛奶倒入锅内煮沸,并用勺反复扬晾,待茶乳 交融后即可饮用。酸奶子:蒙古语称“塔日格”。将鲜牛奶置于桶内,任其自然发酵凝结,乳浆分离即可食用。一般常加白糖,清凉可口,消食健胃,有解除疲劳之效。酒:蒙古语称“萨里音阿力黑”。巴尔虎蒙古人没有做马奶酒的习惯,主要以饮用粮食酒和各种水果酒为主。啤酒在80年代进入牧民家庭,成为他们喜爱的饮品。礼仪:巴尔虎蒙古人重礼仪,见面不论认识与否,必致问候。平辈熟人一般问“赛音白努”(你好),如遇长者或初次见面者则要下马问候“塔赛音白努”(您好),接着问全家好、草场好、牲畜好,并常问“索宁白努”(有什么新闻),分别时互道“巴雅尔太”(再见)。来客不管是否相识,语言是否相通,一律热情款待。敬茶属传统礼节,先敬一碗奶茶,以示敬重,随即拿出糖块、点心、果子、奶干、奶皮子等,请来客食用。来客若系长辈或亲友,主人必以酒饭相待;如需住宿,主人亲自为其铺好被褥。平时见人正在井边打水饮畜则要主动帮忙,不能袖手旁观。自家杀牛宰羊,要向邻居送血肠等物,送小孩以腰子、肝,送老人以做汤的肉。用他人牲畜,用完必交还本人,如不交待清楚也不放回本群,则视为偷盗。操办喜事必请亲朋参加,亲朋也只派一两个代表人物,不邀则不来。巴尔虎蒙古人的一些禁忌,存在至今:做客:进蒙古包不要将马棒和马绊带入,而要挂在马鞍上或立放于门外。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如主人家有老人,不能从其前面走过,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入坐时要不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敬老:青壮年与老人见时,不许衣帽不整,敞怀绾袖,不许醉酒。进蒙古包拜见老人要屈膝问安。不许在老人面前通过,不许坐其上位,不许坐卧失态或伸懒腰、打哈欠、打饱嗝、放屁等。在野外骑马或乘车遇见老人要下车、下马请安问好,得到允许后再走开。与老人骑马同行时必要老人行右侧,马头不许超前。如途中分路,须先行请示,准许后下马等老人走后方能乘马上路。若与老人同到人家,先接老人的马,拴好,并先去开门。老人进包未坐以前,须先铺好褥垫,双手捧碗端茶敬酒。如老人回赏酒时,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用中指沾酒抹在脑门上再将酒杯奉还。不能同老人一起用酒,也不能在旁平坐。老人互相谈话时,不要接话,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