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546371
-
- 注册时间2008-09-23
- 最后登录2025-01-11
- 在线时间26243小时
-
- 发帖70577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6
- 金币29402
- 道行5638
- 原创799
- 奖券5821
- 斑龄3
- 道券183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546371
- 发帖
- 70577
- 金币
- 29402
- 道行
- 5638
- 原创
- 799
- 奖券
- 5821
- 斑龄
- 3
- 道券
- 183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2624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1-11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18-11-27)
—
颇具风情的肇兴侗寨今日我们要去肇兴侗寨和堂安侗寨,我们参加的是是文凡状元别院的3天2晚小众线路套餐,那就跟着酒店的带队小哥哥一起出发吧!贵阳坐动车去从江,从江就是肇兴侗寨的所在地,耗时2小时左右。我们今天的路线安排:行程: 5大鼓楼趣味打卡美食:特色烤肉糯米饭体验:跟侗寨阿妈学炒油茶、像本地人一样锤个布肇兴侗寨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个很陌生的字眼,一个很陌生的地方,我们就连侗族都没有任何了解,所以对这次的行程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想象侗寨有很多美丽侗族姑娘和英俊侗族小伙,他们在树下、湖边,各种花前月下之地唱着清亮的情歌,说着窃窃的情话,这真是一幅绝美之景。我们帅气的带队小哥哥告诉我们,来到了侗寨,或许在门口就能看到一群美貌的侗族姑娘唱着欢迎歌,端着拦路酒,热情欢迎到来的客人。于是乎,到了侗寨,看着鼓楼形状的门楼,看着侗寨独特的木楼群,引得我赶紧放小飞机去鸟瞰,所以这些热闹都没有我的参与,只是在最后拍了几张侗族姑娘的照片,以作留念。肇兴侗寨,共有920多户,4000余人,是黎平县最大的侗族聚居村寨,也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自然寨。“肇”在侗语中是开始、最先的意思。那么肇兴也就是这一方最先开始生存的寨子。据传,村民之先祖陆浓暖,从江西迁徙,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定居肇兴。他于是在一个名叫“象细”的地方挖了一口井,开荒造田,居于井旁。后来陆浓暖的后裔逐渐发展兴旺,村落相应扩大,分迁纪堂、登杠、洛香等寨去居住,肇兴为“六洞之根”肇兴侗寨有两大奇观,第一就是鼓楼。肇兴侗寨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侗寨建鼓楼,是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由全寨人集资修建,而且鼓楼的修建全是木头契合而成,没有用一根铁钉,堪称神奇,不得不为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所折服。鼓楼的作用有:一是侗寨的标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要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八、祭祀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踩堂祭萨。我们围着侗寨走了一圈,发现的鼓楼真是如此,要么是一群侗族人民在这里拉下家里长家里短,要么就是一群年轻人互相绣花打趣的地方,对于接待客人和集会,还有祭祀等其他作用,因为我们到来的时候不对,所以未能看到。每个鼓楼里面几乎都摆有这样的几根长条凳,或坐或躺,或闲聊或睡觉,每位寨民都能在这找到一个舒服的位置,感觉平时里,这里就是侗族人民休闲好去处。连这里的侗族狗狗都喜欢跑鼓楼里来打个盹,那慵懒的小模样实在是让人忍俊不已。肇兴侗寨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在17度左右,再加上中间有一条溪流穿寨而过,使得这里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安稳,也引得各地侗族人民迁居至此。又因为大家都姓陆,为了区别,又在房族中定出“内姓”。一个内姓的人聚居一寨,寨又称为“团”。肇兴先后发展成五个团,按当时民间奉行的“五常”命名,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和信团。每个团、也就是每个房族都各自建筑自己的鼓楼,于是才出现一寨有5座鼓楼的这一奇观,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肇兴鼓楼群。再来说说这里的花桥,也就是苗族称呼的风雨桥,也同样是不用一钉一㭌,只在柱子上凿无数个眼,以木榫衔接。别看这些鼓楼和花桥历经风雨,但依然矗立在此并未坍塌,古人的智慧的确值得称赞和学习。不过这种桥要30年翻修一次,所以后期修建的花桥,大都改成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更为经久耐用。在夏季时分,本地的侗族老者更愿意坐在花桥上闲谈聊天,因为这里有河风吹过更为凉爽,实在是纳凉好去处。这里的侗族女子很奇特,头发非常乌黑发亮,而且都是长长的,用一把梳子这么一挽,一个简单的发髻就盘在了头上,这个发髻可谓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侗族妇女头上这么略微有些歪着,一丝不苟盘在头上的。当然这种挽发髻的大多都是中老年侗族妇女,年轻的侗族姑娘几乎很少这么挽着。我仔细的观察过几位侗族阿妈,觉得她们岁数虽然都年过花甲,但是头发却还未有多少花白,真是有些颇让人费解,于是便问及同行的带队吴小哥。吴小哥岁数不大却知识丰富,他告诉我们,说这里的侗族妇女们都是从小用一种纯植物的东西洗头,这种东西洗头后,就会一直乌黑发亮不易花白,且具有很强的清洗能力和促生能力,所以这些侗族妇女的头发除了乌黑发亮还能长得很长,并且不会秃顶脱发。这下众人都来了兴趣,追问着是什么纯植物洗头?而此时吴小哥笑而不语,带我们随意走近了一家正在唠嗑的侗族民居。纯正的侗族民居,几乎靠近街道的堂屋都是敞开着的,方便邻里邻居来串门聊天,正好在此有几位侗族阿妈正在拉家常。这些阿妈几乎不会说普通话,只会她们本族的语言,而在场的有位侗族大姐会说一些普通话,于是我们请教了一番,侗族妇女们用什么纯植物洗头?侗族大姐指着地下几大块圆形的东西对我们说:“就是这个,这个就是油茶饼,我们就是用这个洗头的。”油茶饼,原来就是茶叶炸成油后,剩下的茶渣子,晾晒后而成的茶饼,每次洗头时,掰下一块,用清水熬开后洗头发。问及她们之前或者之后,是否还会用其他洗发水之类的用品时,侗族大姐立即大声说道:“当然不会用什么化学洗发水,我们从小都用油茶饼洗头,都已经习惯了,价廉物美不说,而且清洗得很干净,还能让头发乌黑又发亮呢!”这下,我们终于真相了,油茶饼洗头,这的确是古老侗族人民通过生产劳作中发现的智慧结晶啊!侗族打油茶,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俗,一天之中,不分早晚,随时都可以制作.油茶待客更是侗族的重要礼俗。侗族打油茶跟汉族的油茶,至少跟川渝地区有很大区别,首先是原料的区别,侗族油茶主要原料:茶、茶油、糯米、猪下水等,而我们从小所吃的油茶就是米羹加作料和油馓子。我们来到一家茶铺兼食店体验炒油茶。只见侗族阿妈先将柴火点燃,就在侗楼的土火坑里开始架火烧锅,这样的火坑在云南独龙江那边我也见过一次,但那时是深秋所以并未觉得热,而这次的温度让人感觉热浪来得太猛烈了些,实在让人受不了。好奇之下问阿妈,难道这就是侗族人平日烧火做饭的地方?没有个厨房灶台什么的吗?阿妈擦了擦汗说是的,她从小就看到她妈妈这样做饭,侗族以前是不会做灶台,更谈不上有厨房了,接着唏嘘她母亲的劳累,说侗家以前的日子挺苦的,吃饭的嘴又多,不像现在,侗寨旅游开发了,大伙都能住上新房吃上饱饭。虽然阿妈嘴上没停,但她手上也没停,只见锅烧热以后,阿妈就倒入茶油,阿妈说这种茶油要60元一斤,是采摘山上的野茶做的茶油。茶油溅熟以后就开始将提前准备好的晾干的糯米饭倒进去,过一下油再捞起来沥干,放置在一旁,阿妈说要糊一点才更香。再然后把一种有些苦的茶叶放进去炒一下,再加水煮开,最后就是把煮好的苦茶汤倒进之前炒好的米碗里。这一碗炒油茶在加茶汤前还得加上炒黄豆、猪下水、葱花、盐才行。这碗炒油茶,是侗族不可或缺的日常食品,也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而且炒油茶对人身体有健康疗效,据阿妈说侗族老人每日必喝几碗炒油茶,如果两天不喝就会浑身不舒服。这就是我们体验炒油茶的地方,觉得不错就分享出来,想知道到底炒油茶什么味道,那大家有机会去肇兴侗寨试试呗。糯米饭也是侗族特色食品,蒸煮方法:头天先将糯米浸泡于水桶,待第二天捞出淘洗滤干水,再放进木甑里蒸熟,即可食用。侗族有一日三餐的习俗,一般是早上出工,到山上干活,把全天的饭做好,早饭后,用饭篓或篮子装糯米饭,加上腌鱼、肉、菜之类,拿到山上,趁中午休息,便在田边地头吃起来,既方便实惠,又经济、节省时间。以糯米作各种菜肴的配料,是食俗的一大特色。此外,糯米还用来做粽子、糍粑、打油茶。侗族扎染,侗族人民大都穿着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全手工制作而成的传统服饰。在侗寨里,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印染作坊, 这套古老的手艺主要由侗族妇女来完成,种植蓝靛、纺纱、织布、染布花费了侗族妇女们大量的时间,也是妇女们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活技能。扎染是将纺织好的麻布,自己创意裹成一团,再放进染料缸里,等一段时间后再捞出晾干,花纹就是根据之前裹的形状而定的。当然我们的时间有限,故而十几分钟以后就捞出,所以,染上的颜色也相对浅很多。没有自己文字的侗族人,通过言传身教,使得这一套古老传统的蓝靛靛染工艺在不断重复和岁月的轮回中保留下来,并流传了数千年。还有锤布,也是侗族人的习俗,据说这布是越锤越亮越耐穿,不过这锤布的锤子相当重。肇兴侗寨很有些意思,在这里吃到了炒油茶、糯米饭,还体验了扎染和锤布,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侗族的风俗习惯和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是值得一来!秀美梯田的堂安侗寨堂安位于肇兴以东7公里的山腰上,是一座只有160多户,800多人口的侗寨,是中国和挪威合作建立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据当地侗族长者口述,堂安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坐包车上去,大概就半小时左右。堂安侗寨三面环山,一面是空旷的梯田,峰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从肇兴到堂安的路上,漫山遍野,除了森林,到处是风景入胜的梯田。春季,盛满泉水的梯田像一面面镜子,在日光的照射下,白茫茫一片;夏季,满山坡翠绿的秧苗绿油油一片;秋季,满眼都是金黄色的稻谷;冬季,则别有一种山寒水瘦的意境。总之,无论是哪个季节,这“万顷梯田”都会令人流连忘返。堂安梯田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别处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这里却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大概是因为这里山形较陡,加上山中石头较多,难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垒石填土为田。然而,建石砌梯田是很讲究的,据寨子里的老人说,用石头砌田,不能人多,只能一个人干,人多了,田砌不好,会垮。“侗寨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堂安也不例外。堂安因为小,只有一座鼓楼和一座风雨桥,风雨桥就在梯田里,历经了风霜的它,至今已有些倾斜。高高的鼓楼矗立在寨子中央,格外醒目。在侗族村寨里,鼓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也是人们喜爱的集会和议事的场所。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浓缩的精神家园,有了鼓楼才有侗寨,才有鼓楼下“摆古”的老人,才有了流传千百年的侗族传说。寨中的鼓楼是该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灵魂。鼓楼为九层密平檐四角攒尖顶,与戏楼、歌坪形成三位一体,显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征。据说堂安侗寨是弄报山怀抱中水源最充沛的村寨,全寨共有13座水井,而由这些水井构成的水系网络几乎覆盖了堂安村的家家户户,从中大可看出侗族人对水的依恋。鼓楼上坎有一处清泉,冬暖夏凉,四季长流。瓢井是用来盛泉水的石斗,由青石打造,由于其左右各有一凹槽,形似木瓢而得名。据说正是因为有这股泉水,才有了堂安,要知道生活在堂安这样海拔935米的高坡上,没有水将意味着什么。而且,瓢井的水特别清爽甘甜,不仅寨子里的人喜欢喝,就是7公里之外的肇兴人也常常来这里挑水喝。而堂安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这里的梯田,不是这里的鼓楼,也不是这里的水井,而是这里人们的淳朴。这里的侗族人对待我们这些外来客,大多都露出善意且略带羞怯的笑容,或是自己做着自己的事情,过着自己的日子,很淡然,很安宁。这种淡然和安宁不是因为见过太多游客所变得那种麻木不仁,而是出自内心的恬静自如。挪威生态博物馆馆长约翰·杰斯特龙先生曾感慨地说:“堂安侗寨是人类反璞归真的范例。从这个寨子的实物细细品味,完全可以证实它的历史悠久性。这里有着深远的历史科学价研究值,有着侗族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人类保护价值。”到此,今次的行程就完美结束了,我们坐上从江到贵阳的动车,回到了温馨的文凡状元别院。细细想来这次的旅程真是太完美,肇兴侗寨的生动多趣,堂安侗寨的原始质朴,青岩古镇的历史悠久,以及文凡状元别院的清新淡雅,都让我们印象深刻,对了,还有文凡状元别院的美食大餐啊,没法忘没法忘,实在是太美味了,回忆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