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个人的记忆,早期上海传统早餐非常的简单,当然,和当时生活条件有关。至少在上世纪70年代时,沪上早点还没有如此丰富,时人谓之“四大金刚”。其中,大饼,油条,豆浆得到了一致的公认,而第四样至今众说纷纭,有小馄饨,生煎,粢饭,阳春面等等。但个人认为应该是阳春面,没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便宜而已。和大饼,油条,豆浆都属于普通上海市民每天都能消费得起的早点。小馄饨,生煎等属于比较高的消费了,不是普通上海家庭每天都能消费得起的早点。粢饭和粢饭糕为什么不列入呢?很简单,因为要粮票。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没有粮票是买不到任何食品的。粢饭需要的粮票量比其他早点要大,显然也不是上海普通人家能消费得起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生活条件好了,粮票取消了,这些早点也为广大上海市民消费得起了,成为了日常早点。原来的“四大金刚”也就慢慢地退出了上海传统早点的主角位置,越来越被人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