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go!Ale,ale,ale!”这样的歌词,会将不少球迷的记忆带回到1998年的法兰西之夏,耳边响起歌手瑞奇马丁激情似火的歌声,眼前浮现众多球迷不断地有节奏挥舞双臂呐喊助威的画面。
但可能很少有人会想过,这歌词中的Go是什么意思。关于《生命之杯》的汉译歌词版本,也很少将Go译成中文。细想一想,在火热的体育赛场上,这个Go的意思应该是“加油”。但如果反过来,我们想用英文说“加油”时,你还能想到用这个地道的Go来表达吗?或许更多人想到的不是Go,而是“add oil”。
“add oil”是非常典型的中式英语,但今后如果用英语说“加油”,你用“add oil”这个中式英语,不仅老外可以听懂,甚至还有权威的依据。继著名的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之后,“add oil”也被选入世界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OED)。
最近,OED每3个月一次的季度更新,发布了一批新词新义,总数达1400余个。其中收录了直译自中文“加油”的“add oil”,并明确解释这个词可以用来表达鼓励、激励或支持。这一变化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为英语顺应语言的发展变化做出的这一改变叫好,也有人从中看出了中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
但换一个角度看,如果英文词汇进入汉语词典,会怎么样呢?估计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认为这是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侵袭”,要坚决反对了。殊不知,其实我们汉语中也有很多外来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从英语中转化过来,比如,咖啡、沙发、可乐、马拉松、雷达、托福等等。我们熟知也喜欢的“幽默”一词,也来自英文Humor。
上世纪20年代,翻译家李青崖主张将这个词译为“语妙”,但“语妙天下”是句成语,有光说不做的含义。语言学家陈望道拟将其译成“油滑”,又觉不够确切,且有轻浮之嫌。后来,语言学家唐栩侯又将其译作“谐穆”,认为一“谐”一“穆”构成“humor”整体。最后,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将其译为幽默,一锤定音,为大家所接受,并成为日后广泛使用的词语。
虽然三国时期,有王粲的诗句:“哀笑动梁尘,急觞荡幽默。”更早有屈原的《九章·怀沙》:“煦兮杳杳,孔静幽默。”但是,古代的“幽默”意为寂静无声,已经少有人用了。和现代我们说“幽默”,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英文“幽默”一词进入汉语,成为汉语外来语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汉语对外来语兼收并蓄、宽容接纳的缩影。其实,我们不必担心外来语的涌入会导致本民族语言被污染,变得不纯粹。事实上,不同语言的不断交融是语言发展中的基本趋势,而且随着通信的不断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这种语言上的交融现象会更为常见,更为普遍。
我们不应以拒斥保守的心态面对这一现象,而应该以积极宽容的心态接纳这些外来语,就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讲的那样: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对于外来语,也不妨抱着“拿来主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