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周知,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政治首脑和政府机构都驻扎在首都,因此首都的存亡就成了一个国家存亡的标志之一。那么,首都的存亡有什么标志呢?那就是“国门”有没有被守住。那么,国门又指的是哪里呢?
在北京故宫的皇城正南,有一个皇城大门叫做中华门,中华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建在北京中轴线是哪个,原址在正阳门北侧,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代,中华门与天安门不一样,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建成之时,因是皇城正南门,古代又以南为尊,所以这中华门也是国门,这个门随着朝代的变更也变更,明朝的时候是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名后改为中华门。
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子,想必大家都已看过。即便没亲自来到北京,也会从电视上有所目睹。不过,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可并不一样。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清朝定鼎中原后,才将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早年的天安门广场是一片封闭的宫廷广场。天安门至正阳门(俗称“前门”)之间还有一座单檐歇山顶砖石结构的建筑,明朝的时候这里叫“大明门”,清朝的时候改名为“大清门”。
虽然大清门不如天安门雄壮,但明清两朝都将此门视为国门。大清门共有三扇门,平时这三扇门都是关着的,文武百官上朝都是走天安门东西两侧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只有遇到国家重大庆典,比如皇帝正式出巡的时候,大清门才会打开。三扇门的中间这扇,只有皇帝的龙辇才能通过,其他人走两边的侧门。当然,给皇帝驾车的太监也可以沾皇帝的光,从中间门通过。
另外,当皇帝大婚的时候,迎娶皇后的凤辇也是通过大清门的中间这扇门进入紫禁城的,这也象征着皇后母仪天下。不过皇后一生也只能走这么一次,以后如果再要出入紫禁城,就只能走北面的神武门了。
清朝被民国推翻后,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由于此门代表着中国的国门,所以更名仪式非常隆重,特地选定在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命一周年庆典的前一天)这天正式更名。大清门的门匾是用非常稀有的青金石(古代通常用青金石作为上天威严崇高的象征)制作而成的,所以为了方便和节约,民国的官员就决定直接就地取材,将大清门的门匾翻过来刻上“中华门”三个大字,重新悬挂上去即可。
可是,当大家把大清门的门匾拆下后翻过来一看,顿时傻了眼。门匾后面赫然刻着三个大字“大明门”。原来在二百多年前,清朝统治者已经用过这招了。
眼看“辛亥革命”周年庆在即,再去寻找稀有的青金石重新刻字显然是来不及了。无奈之下,民国的官员只好找来一块大小相当的木匾,在上面写上“中华门”三个大字,再将木匾悬挂于檐下。从此,这里正式成为了民国的国门。
1954年,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扩建。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中华门被拆除,所以我们今天只能从一些老照片上去感受中华门当年的风采了。
下面就来看看中华门的变迁史
1900年,进入北京的美军
中华门拆除以后就扩大了天安门广场
1901年,大清门
1902年,慈禧路过中华门
大清门
大清门
大清门
清朝人站在大清门前
1912年,改为中华门
中华门
中华门大街
中华门大街
1912.10.10中华门开放,可以随意进出
天安门前的中华门
中华门前的中华路
袁世凯仪仗通过中华门
天安门
民国时期的中华门
1954中华门,多了英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