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8年6月29日《南方都市报》作者:墨攻
随着暑假越来越近,游学市场不断升温。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去游学可以增长见识,得到锻炼,也有家长担心孩子“游而不学”,没什么收获。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67名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孩子的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6%的受访家长今年暑假会让孩子去游学,21.8%的受访家长不会。70.0%的受访家长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参加出国游学项目,23.3%的受访家长觉得不太有必要。对于送孩子去游学,60.9%的受访家长建议综合考虑家庭和孩子情况,不要盲目跟风。
要不要去游学,显然没有一个一刀切的答案。这个话题其实可以简化为两种情形,一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无力支撑游学的花费,没有办法“世界那么大,让你去看看”。二是家庭财务自由,可以满足孩子的游学需求,但怎么个游学法却大有讲究。如果满足于去巴黎、伦敦等地打卡而不解其味的话,这样的“游而不学”,似乎意义不大。当然,如果家长压根不在乎这几个钱,或者认为走马观花看世界也是人生价值的话,还请随意。
简而言之,家长该不该支持孩子游学,首先看家庭收入水平线。以个人观点来看,如果一趟游学的费用超过了同期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那即便游学再有意义也该暂缓或推后。人生在世,要有风险意识,除了有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外,还得有一份风险应对储备金。这一点对于工薪家庭尤为重要,如果游学费用超过一定比例,比如说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一定程度上会打乱家庭的正常收支结构,构成隐患,一旦遇到意外,家庭支出的弹性可能被锁死,导致财务崩塌,这应该警惕。
如果一个家庭实现了财务自由,就只需要考虑怎么去游学的问题了。怎么才算实现了财务自由?我认可的标准是在不主动劳动的情况下,被动收入大于家庭的主动支出。这种情况下,去不去游学就变成了一个如何做好游学“品控”的话题了。首要的自然是保障人身安全,起码承办游学的机构不能是山寨货。其次,要对游学项目的内涵进行剖析,那种变相的旅游团或者装模作样的游学团应该敬而远之。上述两关都没问题了,家长还该给孩子设立一个游学的任务清单,比如说交一个外国朋友,或者写若干篇游记,比较中外建筑、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同,既要有结论,还要有分析,等等。
需要提醒的是,家长在做决定的时候,不能“老子说了算”,而是要民主决策,积极征询孩子意见,让孩子不至于因为去不成而产生情绪,去成了又认为家长掏钱天经地义。比如说家里经济吃紧,就该和孩子逐一分析,爷爷生病每月需要固定开销多少,爸爸多年以来盼望拥有自己的一辆机车,妈妈一直想弥补遗憾,补拍一套美轮美奂的婚纱照……你必须让孩子明白,家里的收入需要综合考虑家庭的需要,而不只是为家里的某一个特定成员服务。
如果经济上没有压力,则要和孩子商量任务清单是否合意,如果他们认为难度太大,可以适当降低难度系数。另外,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任务的内涵和要求,否则他们可能只求潦草完成,根本达不到促进学习的效果。比方说分析中外建筑的异同,我记得有文章介绍欧洲某地某个时期的房子很少有窗户,甚至没有窗户。对此,就不能简单当成奇观,而是要找到背后原因。事实上,当地某一历史时期征税的依据是“数窗户”,多的多交税,少的少交税。我想,只有游记挖掘到了这样有趣的信息,并且让孩子对财税制度等产生兴趣,这样的游学才算是有游也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