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问别人姓什么时,回答说姓zhāng,问者都会追问一句:弓长张,还是立早章?回答说:立早章。这似乎形成了一个约定俗称的说法——“立”加“早”为“章”。然而,我们习以为常的“立早章”的说法科学吗?
“章”的拆分法,除了“立早”外,还可以拆分为“立日十”和“音十”。三种拆分法中,到底哪一种才是“章”字的构义本源呢?《说文解字》说:“,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章”的本义为“音乐的一曲”。
与“章”相近的一个字是“竟”,《说文解字》说:“,乐曲尽为竟,从音从人。”“竟”的本义为“奏乐完毕”。后引申为“结束、完毕”,如未竟之业;“从头到尾、全”,如竟日、竟夜;“终于、最终”,如有志者事竟成。
我们知道许慎《说文解字》中解说的字体是篆文,篆文不是最早的文字,其前还有甲骨文和金文,所以从篆文字体来考察“章”的本义往往难以得出相对科学的结论。
“章”的甲骨文目前不可考,其金文字体为“”。有观点认为“”从“”(辛,带木柄的刺刀)从“”(纵横刻画的圆圈标识),表示在局部的玉或石头上刻画图文,作为特有标识。所以“章”的造字本义为“刻画在物品上显眼的图文徽标”。有的金文体“”,将刺刀形的“”写成“”(辛)。而篆文“”误将金文“辛+田”的结构写成“音+十”的结构,隶化后楷书“”承续篆文字形“音+十”的结构。当“章”的“显眼的标识”本义消失后,在“章”右加“彡”(醒目的光彩),另造新字“彰”代替。其词义的引申发展呈现如下路径:①(本义)名词:显眼的图文徽标,如徽章、袖章;②动词(后由“彰”替代):显示,突显,如“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尚书·尧典》);③名词:纹理,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④名词:条理,规则,如章法、简章;⑤名词:以图文表明身份的印子,如印章、图章;⑥名词:文字和数字符号构成的作如品,奏章、文章;⑦量词:篇、节、段,如篇章、章节。
日本学者白川静在《常用字解》中却认为“章”的金文“”,象形,刺墨用针(“辛”)的针尖部分饱蘸墨迹之状,“日”的部分表示饱蘸的墨汁。用此大针画出的文身形象动人谓“彰”。“章”本义为“文身用墨漂亮”,因而有“彰明、文彩”之义。此外,文身用墨不仅用作处罚,还用于一般的社会仪礼,并用来表示一定的社会身份,所以,“章”还有“模范、规章”之义。此观点可备一说,仅供读者参考。
正确拆分汉字结构对认识其本义意义重大。“章”解构成“辛田”才还原了其本义,因为“辛”和“田”是汉字“章”的构成部件,分解成“音十”是许慎的观点,不一定是“章”的造字本义。而拆分成“立早”或“立日十”更是莫名其妙,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要让人们从“立早章”这一非科学的字形拆分误区中走出来,我们语文教师似乎还有很多要做和应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