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初中时,历史课上曾学过《波茨坦公告》,它不仅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确定了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罪行及战后对日本的处理原则,而且为二战后国际秩序奠定了法律基础。一次去德国出差,我顺路拜访了酝酿《波茨坦公告》的波茨坦会议召开之地——切齐琳宫。
在德国朋友的陪伴下,我们驾车出柏林市区向西南方向驶去,穿过著名的“间谍之桥”(格林尼克大桥),在一个林间停车场下车,又步行约10分钟,抬头看见一座土色尖塔楼,那便是切齐琳宫。
这座宫殿于1913—1917年建成,原本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为其皇太子夫妇修建的宫邸(上图,香城摄),遂以王储妃切齐琳的名字命名。宫内建有5个内院,176间厅室。与其说是宫殿,还不如说是英式的官邸,走近看,并没有看到雕梁画栋的奢华,而是赭墙红瓦的质朴,宫殿周边林木葱郁、碧草如茵,静雅恬适。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清水澹澹,风光旖旎。
1945年夏天,柏林适合开会的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而位于苏战区的波茨坦切齐琳宫保存完好,苏、美、英三国便选定在这里举行领导人会晤,商讨对德国的处置、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及二战战后秩序等问题。如今的宫殿已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改建成了五星级宾馆,另一部分作为波茨坦会议纪念馆对外开放,里面保持与会代表团使用过的工作室原貌。
切齐琳宫中间正厅装潢高雅又颇具历史韵味,展示了欧洲当时最高水准的工匠技艺,波茨坦会议就在这里召开。走进四方形大厅,豁然开朗。大厅面积约40平方米,中央摆放着一张栎木大圆桌,这张桌子是原件,上面插着与会的苏、美、英三国国旗。围绕圆桌分别摆放着3把扶手椅,那是三国领导人的指定座席。桌布、椅套、地毯全部采用了庄严肃穆的红色。会议厅内设有楼廊,还有供各国记者采访用的新闻席。
大厅两侧原本是王储伉俪的卧室、书房、会客厅、育儿房,等等,不过波茨坦会议期间,已被改为三国领导人的工作室和会客室,还有各国代表的休息厅。这些对外参观的房间布置,基本按照当年会议原样保存着,历史就这样活生生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穿行在廊道里,洁白的墙壁上悬挂着波茨坦会议的现场照片,还有装裱的《波茨坦公告》全文。在中文手抄本前驻足细读,第六条写着“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我不由陷入沉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在切齐琳宫的访客留言簿上,过往游客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写下了很多感悟与期望:“这里是一面历史之镜,告诫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呵护和平与未来”“向正义致敬”……我也忍不住拿起笔,工整地写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无数中华儿女在不屈不挠的抗争中,也曾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让我们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捍卫和平!”
走出纪念馆,在切齐琳宫庭院中,绿色草坪上仍保留着当年苏联红军布置的红星状花坛,象征着胜利。朋友表情认真地告诉我,保存历史原貌、还原历史真相、尊重历史事实,对历史上犯过的错误勇于承担,是德国政府和民众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因此,切齐琳宫的一草一木会一直保持着历史本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