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回家探望母亲的病情,一时回不来。王熙凤和怡红院的嬷嬷商量,派晴雯和麝月到里屋服侍贾宝玉。当晚天气寒冷,贾宝玉的房间保暖设施齐全,晴雯舒舒服服地坐在熏笼边取暖。麝月看到穿衣镜明晃晃的,她身材没晴雯那么高,就叫晴雯起来把穿衣镜的套子放下来,把上头的划子划上。晴雯懒怠起来,贾宝玉就自己过去,放下镜套。
这个细节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却描述出怡红院中日常的事务,以前袭人在的时候,每晚临睡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把穿衣镜的套子放下来。现代社会家家户户的房间里都有穿衣镜,很少有人给镜子遮上布套。怡红院夜间安寝之时,丫鬟们要做的事情是关严门窗,铺好床铺,熄灭烛火……麝月为什么会叫晴雯把镜套放下来呢?她们是觉得镜子是稀罕物,怕沾染灰尘,才用套子遮住的吗?自然不是这么回事,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中提到放镜套的原因。
贾宝玉听闻有个和自己同名字同相貌同性情的甄宝玉,既惊讶又疑惑,他在思虑重重中睡去。贾宝玉梦见自己走进了江南甄家的花园,遇到了几个长得像鸳鸯、袭人的丫鬟,她们嘲笑自己是“臭小厮”。贾宝玉在院落里看到一个和自己相貌酷似的少年,边上的丫鬟都称呼他“宝玉”,想来就是甄宝玉。贾宝玉和甄宝玉互相看着对方,面面相觑,以为是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互相问对方是不是“宝玉”。突然,传来一声“老爷叫宝玉”,两人都吓坏了,甄宝玉拔腿就走,贾宝玉在后面不住地叫:“宝玉快回来,快回来!”
袭人见宝玉躺在床上说梦话,赶忙把他推醒,问宝玉在哪里。贾宝玉睡眼惺忪,指着门外说宝玉刚走不远。其实他的面前是一个大镜子,他朝着镜子里的自己说话。 麝月想起一件事,她说:“怪道老太太常嘱咐说,小人屋里不可多有镜子。小人魂不全,有镜子照多了,睡觉惊恐作胡梦。”原来,丫鬟们要在宝玉睡觉前放下镜套,是贾母的意思,古代科学不发达,玻璃镜子里的人影清晰逼真,民间认为镜子会勾魂摄魄,镜子照得越多被摄魂的次数就越多。尤其是人在睡眠状态,思想意识薄弱,如果镜子正对着睡眠之人,会影响他的睡眠质量,比如会做些乱七八糟的梦。 成年人的体格和心理健全,不会受镜子的影响,而小孩子的心智还不怎么成熟,会照镜子玩耍,胡思乱想。贾母认为小孩子的魂魄不全,不宜在孩子的房间里多摆镜子,要不然容易做恶梦。她嘱咐袭人、麝月等人用布套把镜子遮挡起来,也是这个道理。麝月觉得刚才宝玉会做恶梦说胡话,就是因为宝玉的床铺安放在大镜子前面,丫鬟们又忘记把镜套放下来。 殊不知贾宝玉梦见甄宝玉并非是因为镜子的原因,而是他在睡前老是想着那个和自己同名字同相貌,且又喜欢混在女人堆里的人,才会应在梦中。 贾母们会有这种奇怪想法,主要是那个时候的人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奇异之事认识不够,产生错误的意识。玻璃镜子在当时是个新鲜事物,没有得到普及,只有富贵人家才有。比如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醉醺醺地走进贾宝玉的怡红院,看见迎面走来一个老太婆,她还以为是亲家母找到府中来了,其实这个“亲家母”不过是她在穿衣镜里的投影,刘姥姥以前只是听说过穿衣镜,并未亲眼见过。 照镜子可以照到人影,画家可以把人物的形貌描绘下来,贾府的人把人物画像叫做“影像”。每到过年期间,贾家人就会把宁荣二公以及几位列祖的遗影悬挂在贾家祠堂里,供族人祭拜,用林黛玉通俗的说法,祭拜祖先画像叫做“拜影”。 贾府到正月十七那天就会掩上祠堂的大门,并把祖宗的影像收起来,也是有讲究的。在玻璃镜子刚发明的时候,古人认为镜子会摄人魂魄,而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照相机开始传入中国,有些守旧的人也认为照相会摄取人的魂魄。直到上个世纪末,农村某些八九十岁的老人还保留这种旧思想,他们拒绝到照相馆留影。他们有些遗留下来的相片,是儿孙们在他们寿诞之时专门请摄影师拍摄的。 在今天,我们拿着手机随处自拍,发到朋友圈中晒照,决然不会在意古人那种离奇的想法。每一个新鲜事物的产生,都会引发不同的看法和讨论。贾府的人受当时意识形态的限制,不能用科学的方法理解世间的奇闻怪事,当小孩子发生梦魇,胡乱说梦话,就以为是房间里的穿衣镜在作祟
由此可知,贾母专门嘱咐丫鬟们在宝玉临睡前把镜套放下来,是让他不受镜子等外界事物的干扰,安心舒适地做个美梦。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