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继昆曲、越剧、芭蕾舞剧之后,又被汤翁故乡的剧种盱河高腔搬上了舞台,演绎为乡音版《牡丹亭》。这些不同剧种的搬演,使这出名剧影响更为广泛,也使更多的观众得以欣赏到这出“人鬼情未了”的感人剧作。
目前《牡丹亭》的众多版本中,昆曲是演绎最多的,全国七大昆剧院团都有自己的演出特色,其中尤以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最为著名,上昆则是由不同的折子组合而成,而北昆,又有不同于南方诸院团的“大都版”。这些改编,剧情上基本上都忠实于原著,但在舞台呈现上却各有特色。乡音版《牡丹亭》的编剧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上海越剧院著名导演童薇薇担任总导演。
乡音版《牡丹亭》的最大特点是紧凑,整场演出分序《闺塾》《惊梦》《寻梦》《诊祟》《闹殇》《拾画》《冥判》《幽媾》及尾《回生》九个场次,两个多小时的演绎,基本上场场有亮点,处处有精彩。整部戏入戏很快,过程流畅,头尾紧凑,这体现了当代作者的一种取舍和态度。如“游园”之后,杜丽娘没有回到闺房,而在花园里“惊梦”,加快了剧情发展的节奏,但又不突兀。
其次是现代感强,特别是舞美设计空灵、婉约,在牡丹花的造型上,运用了投影技术,投影和表演之间有一个对比化关系,这就有一点现代剧场的概念。而且场景转换迅速,灯光灵动又不搅戏。更重要的是原汁原味的古典戏曲模式与自由开放的现代形式相互提升,古朴的盱河高腔与现代交响乐互应互补,服饰在明代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演出还融入了现代舞和抚州本土的傩舞,极富地方特色。当陈最良和石道姑以诙谐的形象及满口的抚州方言出场时,更是让人忍俊不禁,现场气氛也被推向了高潮。
在我看来,乡音版《牡丹亭》还赋予了经典剧目新的生命力。盱河高腔既是一个稀有剧种,也是一个小剧种。这几年,以一个戏来拯救小剧种的案例越来越多,盱河高腔目前已经濒危,如果把乡音版《牡丹亭》打造成精品然后延续下去,这对盱河高腔的传承意义非常重大。此外,如果把十二花神按照江西的民俗装扮方式呈现出来,可能更能达到盱河高腔地方戏的特点。
近年来,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也被搬上了舞台,上海昆剧团分四个晚上演绎四梦,汤翁故乡抚州的乡音版则一个晚上演绎四梦,可谓各有千秋。其实在当今,名剧可以有多种现代演绎,正如莎士比亚剧作在全球的不同演绎一样,“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牡丹亭》亦可有多种演绎,而且可以有更多的剧种来搬演,促进这一名剧的传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