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78阅读
  • 0回复

[猎奇]辛弃疾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我听取读书声一片[2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770
金币
3712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3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3-26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18-03-27)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宋·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职而来到上饶居住,生活了近15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经典词作。这便是千年以前,辛弃疾在盛夏之夜路经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下的一首词。

辛弃疾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发达的地区。而辛弃疾所描绘的这样一处秀丽的田园,如今又到底在哪里呢?

烟雨朦胧中的这条溪水——上饶市玉山县临湖镇的葛仙溪,正是辛弃疾曾经的“路转忽见”那条溪水。自晚晴至民国,由于水运交通便捷可直达上海,众多商贾开始向这座小镇聚集,一时间“人声鼎沸”取代了“蛙声一片”。



小镇里的老街依旧保持着民国时期的风貌。整洁的里巷与古朴的建筑,毫无破败之感。大多村镇里一般多则十几个姓氏,少则一两个家族。而这个村镇里竟聚集了200多个姓氏。徜徉在雨中的老街上,可遥想当年之繁华。

在这里,无论务农经商,都对教育十分重视。有多少久经风雨沧桑的老宅,不论经历过几番修葺,都不曾遗失掉“学习传家”的匾额。

在向导的引领下,小心步入一处民居。天井内两侧的绿植长势正旺,小孩子在堂屋里认真的写着作业。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只听得见雨滴从屋檐滑落,滴入天井的声音。


家家户户都充盈着书卷气。水墨山川,厚德载物,笔墨纸上,绽放堂前。“观史知今当思进取,读书养志可识春秋。”这些或聊以自娱,或励志自警的书画都是出自宅院里自家人之手。



临湖镇院边村的秀美乡村的建设将历史文化与现实需求相结合,适当的保留了老宅与祠堂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供孩子们读书学习的学校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下,也难以埋没传承千百年的“尚孝崇雅”的古训。


而令辛弃疾才情迸发的诗意田园又该往何处寻呢?春日里的临湖镇,满眼尽是菜花黄。若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现在还为时尚早。但这里的丰收并不是等来的。为了夏秋时节的丰收,临湖镇的田间地头已开满了大片的紫云英,它们为土地准备了充足的养分。



地处信江源头的临湖镇,坐拥山水之利。饱满的豆子、优质的水源、更有传承手艺的临湖人,共同造就了令理学大师朱熹所称赞的豆腐。临湖豆腐久负盛名,可谓是临湖镇的招牌。

除却豆腐,如今临湖镇的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生姜、大蒜、板栗。特别是家家户户锅台灶边必不可少的姜与蒜,令临湖独得“姜蒜之乡”的美誉。临湖镇从前年开始更是搞起了大蒜节,将最传统的农业做出了品牌,做出了文化。

本不知到底该如何诠释我眼中的临湖镇,却被屋外墙上的彩绘吸引住了目光。清风明月、别枝惊鹊、丰收稻谷、诗墨书香,这就是千年之前辛弃疾眼中的临湖。

耕读传家,正是临湖千百年来的绵延与追寻。有的身在田园、心怀天下,有的买卖往来、遍行四方,临湖的幸福固然是依靠了一方水土,更是这一方人不断奋斗而来的。
1条评分金币+20
xgch 金币 +20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8-03-2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