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遇到过,一家人围坐观看家庭录像,自己的声音听上去有些怪异,而别人的却和平时差不多?实际上,有这种感觉的大有人在。一项关于言语及听觉科学研究的发现表明:你的声音传递给他人时,与被你自己听到经历了不同的途径。这也是观看录像时,你的声音令你感到陌生和疏离的原因。
如果说,我们可以用耳朵来感知声音存在的话,那么在《品味四讲》中,作者蒋勋则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一步感知天地之间的美:食之美是酸甜苦辣的丰美人生,衣之美是创出独特的服装美学,住之美是把“房子”变成“家”,行之美是快与慢平衡的生命。有位著名诗人曾这样称赞蒋勋:“是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蒋勋以质感的文字,重拾对美与生命的感动——他以爬山时山上的亭子为例,认为亭子无需在意好看与否,它存在的意义是提醒我们不要匆匆赶路,应该停下来观赏风景,进而阐发出东方的亭子建筑,其实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用眼睛去看的,是别人的故事,用心去感知的,才是自己的人生。元代乔梦符在写“乐府”的章法时有“凤头”“猪肚”“豹尾”之喻,而《这样写出好故事》一书所讲述的写作好故事的构思设置,则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本写作指导书中,作者詹姆斯·贝尔,这位曾获克里斯蒂小说奖,并出版过20余部小说的畅销书作家认为,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强劲的开头,吸引读者读下去的中段以及余音绕梁的结尾。好故事,是读者或观众喜欢一本小说、一幕戏的原因,他们希望从故事中寻获不同的经验。好的灵感自然重要,但仍离不开文字来承载。
远处的风景,我们无法触摸到,但可以用眼睛来感知它们的存在。关于文化,我们则可以通过文字来感知,进而感知世界。大地宽阔苍莽,漫无际涯。但在大地之上有一条路可以引导你走向终点。这,就是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崎岖漫长的古道,丝绸之路是结系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也是结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学》一书中汇集了文学、历史、音乐、美术、中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丝路文化的丰富性。正如书中所言:驼队满载精纺的丝绸,在春夏之交的暮雨中走过城市集镇,走向西部的古老绿洲,传播着东方的文明。在交通阻塞的古代,世人就是通过聆听驼铃,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存在。每一段丝绸古道都是前人用步幅丈量出来的,每一条丝绸古道都寄存着人类美好的憧憬和期待。
罗银胜在《杨绛传》中,记录了一段钱穆与杨绛在火车上的对话:“火车过蚌埠后,窗外一片荒凉,没有山,没有水,没有树,没有庄稼,没有房屋,有的只是绵延起伏的大土墩子。火车走了好久好久,窗外景色不改。杨绛叹气说:‘这段路最乏味了。’钱穆说:‘此古战场也。’经钱穆这么一说,杨绛觉得,历史给地理染上了颜色,眼前的景物顿时改观。她对延绵多少里的土墩子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可见,通过想象也可以令我们感知地理与历史的魅力。我们房间墙壁上所挂的绘画作品,我们每天都在听喜欢的音乐,看枕边的小说……也都与我们的感知能力息息相关。正如《感知艺术》一书中所言,通过艺术的感知,我们终于知道了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于世间万物的感知,来获取对于它们理解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