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04阅读
  • 1回复

[纯水]百年老腔唱古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107
金币
123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433
斑龄
192
道券
105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52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2-19
            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走在屯堡第一村——贵州安顺市大西桥镇九溪村600多年的石板路上,时光仿佛停滞了一般。村前的九溪河在冬日里显得十分静谧,河畔,61岁的朱正洪老人正在表演他最拿手的地戏剧目——封神榜。

  一锣一鼓伴奏,一人领唱众人伴和,空气中弥漫着高亢而乡土气息浓郁的弋阳老腔。头戴面具,身穿长衫,腰系战裙,背插靠旗,手持刀枪,边歌边舞,动人之处,一旁的观众忍不住拍手叫好。

  天虽冷,戏却热。“在村里找一块空地,放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旁边插一杆帅字旗,这就是我们的舞台。”朱正洪告诉记者,地戏俗称“跳神”,因其演出不用戏台,就在村野旷地进行,故称之为“地戏”。

  安顺地戏是流传在贵州安顺一带以屯堡人为主体的一种民间戏剧。明朝初年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地戏由来自安徽、江西等地的屯军带来,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从军傩发展演变而来的地戏剧目大都以历史为线索,唱的都是朝代兴衰的战争故事。

  朱正洪是安顺地戏的市级传承人,出生于地戏世家,一家四代人都是村里的“神头”。“从小就看爷爷、父亲他们跳神,不用学都会了。”朱正洪笑说。

  传统的地戏一年跳两次,正月里跳前半个月,是为迎春纳吉;七月里跳前半个月,称作“跳米花神”,是为庆贺五谷丰登。“现在时代变了,有人看我们就跳。”

  地戏有“戏剧中的活化石”之称,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等。其中“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为“设朝”“下战表”“出兵”“回朝”等环节。

  地戏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服饰道具的精美。披肩、对襟衣、黑纱帕、战旗、背包、布鞋……最核心的是地戏面具。“面具是地戏的核心灵魂,最为重要。”在朱正洪看来,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对于屯堡人来说,跳地戏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只有品行端正的人,才能学跳地戏。

  回忆往昔地戏演出的盛况,朱正洪仿佛一下回到了小时候。每次村里跳神,汪公庙门口挤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小孩子为了能到前排看戏,从村民凳子下面的缝隙一直往前钻,就怕错过好戏。在没有电视、手机的年代,地戏是村里最热闹的娱乐方式,也是村寨与村寨交流的方式。

  说起地戏好不好学,朱正洪直摇头。十个人学戏,能有一个学成就算不错的了。“一个人跳神跳得好不好,你看他一伸手、一出脚就知道了。”老人说,地戏讲究手、脚、头的配合,协调性很重要,“从开始学到能演上主角,需要五六年时间。”

  现在娱乐方式多了,愿意学地戏的年轻人并不多。但黎炳伟是个例外。9岁就开始学地戏的他,今年37岁,和其他年轻人不同,他被这项古老的表演艺术深深吸引。为了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他和村里其他两个青年人一起,组建了九溪村少儿地戏表演队。每周他要花两天时间到九溪小学去给孩子们教戏。4年里,已经有200多个学生在学校接触、了解并喜欢上地戏。

  “还是得从娃娃抓起。等到我们这一辈都跳不动了,他们还能接上。”即便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安顺地戏的喧嚣热闹不复往常,依然有一代又一代的屯堡人传承着“忠义仁勇”的信念,竭力留住历经600年风雨的文化符号。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离线至尊狼王

UID: 74095

精华: 47
职务: 山庄贵宾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809428
金币
50254
道行
19085
原创
288
奖券
12490
斑龄
0
道券
129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230(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15
最后登录: 2025-01-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2-19
希望这个可以传承下去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