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06阅读
  • 0回复

[讨论]特评:中国与东南亚足球青训 "二元化"才是出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074
金币
950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75
斑龄
190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1996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1-24
        中国足球的青训体制,曾在亚洲甚至是世界内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因为我们的青训体制是由隶属体委的专业体校和事业编制协会的专业体校联合组成,由他们提供青少年球员。这种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气息及前苏联风格的青训体制,一度使用五十余年。从五零后的古广明左树声,到八零后的王大雷,他们身上都能看到体校青训系统的影子。
  以大连东北路小学为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声名广播。原因简单,东北路小学以大连为基地,面向东北选择小学阶段的足球人才,在校内训练,由于人力资源丰富且声名广播,外加选材时的高标准,其出产的足球少年,在整个中国范围内,都属上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诱惑并不多,从而形成比较朴素的师生关系,体育或足球教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并能够在精神上给予学生支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还会保持到成年队。
  以张引为例,他以辽宁省职工体育技术学院的名头(前身为隶属体委的沈阳体育学院运动班)在沈阳和辽宁地区招生,从1989年至1994年,培养出一支由72至78年之间出生球员为主的青年队,这支青年队最终在1999年甲A里爆发,而爆发的原因除了球员质量,很重要的是张引与这批球员亦师亦父的关系。
  行业体协,也是球员青训的一个基础。1952年成立的火车头体协,诞生后就自带事业编制身份,在1987年至1990年间,火车头体协利用1990年亚运会之机,狂揽各路人才,只要进入火车头体协成为体协下编制运动员,即拥有身份,成年或退役后可成为铁路中小学教师,最差的也是乘警,有些可以直接落户北京(北京铁路局)。
  大连铁路局,也在这一时期狂揽80—85年之间的优秀球员,他们与毅腾集团合作建立大连毅腾足球俱乐部,即连腾毅腾,吸引大量的优秀青少年球员,包括季铭义、张耀坤、胡兆军、阎嵩、邹捷、张亚林、冯萧霆、赵旭日、朱挺、权磊、邹游、赵明剑、王大雷以及董方卓。完成了行业体协与大连东北路小学一次完美的足球人才衔接。
  但当经济体制被改变后,一切旧日的辉煌,化为泡影。
  东北路小学走出的少年球员,可以进入职宁省职工体育技术学院,也可以进入连铁毅腾,其最终目标不是当球星发财,而是可以在成年或退役后获得一个工作机会。中国的青训体制,包括但不限于足球,在上世纪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里,基本放弃义务教育,发不了财成不了名,退役后至少有个工作,这才是家长让孩子青训的最终目的。
  火车头体协的吸引力,在1995年化为泡影,因为亏损过多,铁道部开始进行各种剥离,毅腾被转卖。上世纪九十年代质量最高的中国足球青训标本,彻底化为泡影。
  可以看到,中国足球的青训在上世纪形成了这样一个两阶段:青训的儿童阶段,由具有足球训练传统的小学负责培养,但不限于;青训的少年阶段,由体委和行业协会下属体协,对小学阶段拔尖的足球人才进行第二次培训,在少年培训阶段,就开始要考虑18岁以后的问题,是去踢球,还是索性退役从事其他工作,比如教练或裁判。青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一份工作。
  1996年后,以连铁毅腾解散为标杆,中国的青训制度由体委转向职业俱乐部,职业球队开始建立自己的青少年梯队,山东鲁能是近十年青训做的最好的俱乐部,其依靠的是俱乐部背后的企业吸引力,让有天赋的孩子进入自己的青训营。
  恒大的足校则是另一种模式,恒大足校将此前的儿童青训及少年青训阶段合二为一,同时提供义务教育,当然是非常好的榜样,但问题是,这其中的投入巨大,这种足校并不多。
  恒大足校的青训和山东鲁能的青训,依托的是大俱乐部的品牌效应以及大的资金投入,与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委体校以及行业协会体校的青训模式相比,骨子里是相同:都要最大程度的保证球员未来的价值以及发展。河南也有青训,但是河南年轻球员更愿意选择恒大或鲁能足校,那是因为在河南的未来,远不如在鲁能和恒大的值得期待和保障。
  中国的青训体制,是一元化的,包括义务教育和足球培养,甚至包括未来的工作期许;而欧洲的青训,甚至是越南的青训,是二元化的。
  二元化的青训,少年球员在学校接受知识教育,业余时间踢足球,有兴趣的在业余时间内接受专业指导,并且获得越来越多的机会,一句话,你踢足球,不能决定你成年后的工作归属,但你可以选择继续还是放弃;而中国的现在青训只有一个结果,你必须成功,成为金字塔尖上的人。
  在计划经济时代,青训机器培养出来的球员,无法进入专业队后,最终的结果是获得几百元的工资,成为一名有编制的工作人员,而专业队的主力球员,工资也不过几百块,当然会有各种补助。前者如果运气好,还能落户到大城市,并在三十岁之前分到房。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的青训球员,不论成不成功,最终的结果,都是可以活下来,有饭吃有房住。虽然有功利,但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基本上处于同一社会地位中。
  而现在的青训,从教练到球员,都在规划自己未来的日子,更重要的是,现在可选择的青训对象,比计划经济时代要少。因为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足球的青训,始终是一元化的,要对现在和未来进行一次性打包。
  越南的青训,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二元化的。只有转向二元化的青训,把青少年的义务教育和足球训练完全分割,并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未来工作选择,才能让中国的青训更有未来。这需要一个政府方面的整体联动。
  至少在现在,我们始终在一元化的青训世界里摸着石头过河。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