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就要过去了,贺岁档大战已经拉开帷幕,但在回看这一年国产片整体状况时,却突然有失语之感。
在这一年,票房仍然是衡量电影成绩的首要标准,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多年,近来虽有“不重票房重质量”的理性声音频繁发出,但整个市场仍然在票房追逐的巨大惯性下,处于失常状态。
相对于向商业大片要质量,不妨关注一下2017年的文艺片。很大程度上看,在商业电影于烂片的泥潭里拔不出脚的时候,是这些中小成本的文艺电影在维护着中国电影的创作尊严。
今年优秀的文艺片当中,有两部把镜头对准了中国的家族生活。
一是《老兽》。《老兽》中涂们饰演的老杨,是中国“最后一代大家族”中的“族长”代表,老杨身上的“老混蛋”气质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人的退场,恰与中国社会彻底退出农业文明全面进入城市生活的最后一步是同频的。因亲情关系被冷漠与功利不断撕裂而产生的故事,成为标准的“中国式家族之苦”,《老兽》打开了一扇通往无数凛冽故事的门,只是,恐怕无人跟进继续关注这个题材。
二是《相爱相亲》。作为“文艺女神”,张艾嘉在《相爱相亲》中对于家庭情感的审视,比以往作品更具穿透能力。在电影里,她含蓄地探讨了“原配”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从否定到接受,体现出张艾嘉对于传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对于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张艾嘉也有冷静、克制但不失温度的表现。尤其是对中老年夫妇之间的浪漫,有着令人微笑的细微刻画。
和《老兽》一样,《相爱相亲》找到了讲述中国家族故事的密码。只是,与《老兽》的极致男性化色彩相比,《相爱相亲》要温柔许多。
敢于面对敏感题材,是今年文艺片的另一大特色,代表作也有两部。
一部是《嘉年华》,《嘉年华》的独特性使得它可以独立存在于目前的国产电影评价体系之外,因为无法用娱乐价值和艺术性来准确地评判与衡量它,它在题材上的突破,以及在情感与情绪上的克制,使得它拥有了触痛人心的效果。电影直指人心,提出对良心泯灭的诘问。同时,它也是一部有助于打破沉默的电影,它所承载的意义,必将会在后来的类似事件被曝光时,闪烁出惊人的价值之光。
另外一部是《二十二》。在公映的过程中,影片遭受到了评价与发行上的难题,有业内人士觉得哪怕是纪录片也要“有情节,有矛盾与冲突”,“没层次,没承转启合”也成为影片发行难的理由……但如何保护好受访老人、尽量不触痛他们的心灵隐痛,才是导演郭柯首先考虑的问题。《二十二》的公映,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它也是对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反思。在诸多纪录片迷恋于“伪记录”手段来创造情节与冲突时,这部平淡似水的纪录片背后的历史隐痛,才更加符合纪录片的本义。
和多数中小成本文艺片票房数字令人尴尬不一样,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获得了过亿票房。是观众想要在燥热的日子里躲进影院借助这部电影平息内心的浮躁?是西藏题材永远拥有一批忠实的拥趸?是片中人物对于信仰近乎天真的坚持让人反省自我?还是看多了打打杀杀、嬉笑无脑的电影之后,想换个口味看清淡一点的作品?以上都是,或者都不是。《冈仁波齐》是艺术电影也是小成本电影的一次小小胜利,它预示着一个电影小众群体规模化扩张的时代已经到来,只是,优秀的电影人还是要练习如何寻找触摸当下观众心灵的渠道与方式,在这一点上,张扬与他的《冈仁波齐》做到了。
范伟主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说的是农场里的故事,但影片呈现出来,却不会给人以距离感、冗长感、陈旧感。小农场折射大社会,一条完整的人际关系链,至今仍然不断被复制,曾经经历过的历史,曾经体会过的人间况味,通过电影表达出来,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和《老兽》一样受到金马奖青睐的《八月》,是技术派的胜利。导演张大磊以近乎老学究的态度,把前辈导演们在打光、运镜、布景等方面的经验,完美地继承了下来。在电影愈发重视题材、噱头、特技的时候,最基本最扎实的传统技术还要不要弘扬了?《八月》为观众带来的“沉浸感”,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在新意识、新潮流成为电影人的符号与名片时,《八月》的拍摄者展示了“老派”电影人的力量感。
今年最具小成本风范的电影,当属一部名为《中邪》的作品,启动资金只有五万元,全部剧组人员加在一起11人。这部电影的成片过程,本身就有传奇色彩。《中邪》由拍摄成功到戛纳展映,证实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对于电影的热爱,会改变电影的命运。也告诉了那些因为投资问题对电影心怀畏惧的创作者:不要怕,勇敢扛起你的摄影机,只要有好故事,幸运之门就会打开。
相比于无限风光的国外小成本文艺电影,中国的中小成本制作,还多是年轻创作者踏入电影圈的敲门砖,或是一些有文艺情怀的导演们的个性追求之作。
想要中国中小成本电影实现真正的崛起,还需要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大导演们,能够降下身段精心选题,用小制作去博取高质量的佳作,这无论对于投资回报还是国产电影的创作前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应该过去了,中小成本文艺片的春天,需要更多人的呼唤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