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苗乡先品酒,你喜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你喜欢喝一杯,不喜欢喝三杯……”,在雷山,每当苗族姑娘端起酒海唱起歌,我便知,有人将微醺,有人将沉醉。
苗族酒文化源远流长,酿酒历史已有千年,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苗家的酒有很多种,有以玉米为原料酿制的包谷烧酒、有用普通大米或粟米酿制的水酒、有用糯米酿制的米酒。这些酒,又因时间、地点和对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称呼,“拦路酒”、“进门酒”、“嫁别酒”、“迎客酒”、“送客酒”、“交杯酒”、“转转酒”、“贺儿酒”、“鸡血酒”……
不饮酒,不唱歌,不算到苗寨。在苗寨,酒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西,从家中的一日三餐到民族的节日活动,喝酒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苗族好客,有“以酒待客”的习惯。招待客人,可以无肉,但不可以无酒。雷山的苗乡,依旧保留着自家酿酒的习惯,米酒绵柔,气味清香,入口醇甜,回味无穷。在雷山,时时都能闻见酒香,纵然只是在西江苗寨闲逛,主人也会将你请进门,喝一杯自酿的美酒。
作为一个不喝酒的姑娘,相对于酒,我更感兴趣的,是苗家的酒礼。这次的雷山行,固然不能将苗族的酒礼全都体验一番,却亲身感受了苗寨十二道拦路酒、盛情的牛角酒,更有幸在苗年的千人长桌宴上见识了苗族敬酒的最高礼遇“高山流水”。
▼进寨先喝拦路酒
拦路酒是苗族古老的习俗,苗家人热情好客,每当结亲嫁女,姑妈回娘家,或远方亲友到访,都会安排盛装的苗族男女到寨门设卡列队,吹笙击鼓、载歌载舞,坛装美酒、拦路劝酒,少则设卡两三道,多则十二道,摆上一碗碗酒,请客人们每人都一碗两碗地喝下这香醇的美酒。
如今,为了迎接远方的游人,西江千户苗寨、朗德苗寨每天都会设十二道栏门酒,在从寨门开始,隔一段距离摆一张桌子,每张桌上摆上酒,两位盛装的苗族姑娘守候,客人每到一张桌子,喝上两口酒才能闯过关口。十二道拦路酒之后,方能进得苗寨。未进寨门,酒已半酣。
苗家姑娘的酒歌,苗家汉子的芦笙,苗家自酿的米酒,说不清哪种更让人沉醉。只知道,原本急于进寨门的游人,总会在拦路酒前停留许久,感受着浓烈的苗家风情。
▼牛角装酒敬客人
在朗德苗寨,苗族姑娘起舞之前,会手捧牛角,把酒灌得满满的,向场上的客人敬酒。客人或相迎,或回避, 芦笙场酒香四溢。“弯弯的牛角号吹了九十九转呦,包谷烧酒筛过了九十九巡”,芦笙场上牛角装酒敬客人,不会真的如苗族诗歌中传唱的一样,喝到九十九巡,但在浅酌之间,便能感受到苗族同胞酒一般的淳朴、刚烈与热情。
敬牛角酒是苗族的一种高规格礼节,苗族人用牛角杯敬酒,表示对客人的信任、尊重。客人若直接用嘴去接,象征性地喝一口就可轻 松过关;若用双手去接,就意味着能喝酒,主人则视其为英雄好汉,一定要喝干这满满一牛角的酒。
牛角酒杯制作也很有考究。苗族人民自古以来,都把耕牛当作家中的宝贝,当牛死去时,苗家人格外感到痛心,为纪念它,就把它的角锯下来,制成酒杯。有的牛角已有数百年历史,上边或用银钉银片镶成图案,或刻着各种人物和花鸟,或只是时光的印记。喝一杯牛角酒,也便喝下了这个民族的历史。
▼高山流水觅知音
然而,此行最最期待的,莫过于“高山流水”。拦路酒、牛角酒是走进苗寨便能体验到的风情,“高山流水”却是苗族重大节日之时才会出现的敬酒礼。而此次,正值苗年,正是最好的时机。
“高山流水”最早见于《列子 ·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比喻乐曲高妙,也喻为知音难遇。苗族的“高山流水”是一种敬酒方式,是形式上的高山流水,与乐曲无关,却同样有将客人当成知音之意,是待客的最高礼遇。
当客人在喝碗中酒的时候,苗家姑娘每人手持一个酒海,站在客人一侧或两侧,从高往低依次排开,将酒海呈阶梯状往客人酒碗里加酒,自上而下,形成高山流水,源源不断,客人就会有喝不完甘甜酒水。
当在雷山苗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第一次见识了九十九个苗族姑娘参加的“高山流水”,看见苗家姑娘站在板凳上形成两座高山,端着酒海,源源不断的将酒水倒入喝酒者的碗中时,惊叹于喝酒者的海量,更惊叹于苗族敬酒的创意。
近距离体验高山流水酒的最好去处,是苗年的千人长桌宴。盛装的苗族姑娘和远方的客人同席,坐在看不见尽头的长桌宴上,客人吃到一半,苗族姑娘就会敬酒祝兴。在敬酒时,苗族姑娘配合默契,瞬间便能形成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的喝法虽然豪迈大气,但苗族姑娘一眼便能看出来客人是不是能喝酒,能喝的,酒水便流得长一些,不能喝的,那便意思一下,并不强求喝多少。种类繁多的酒礼,也并不是要让客人醉倒在苗寨,只是以酒为媒,以最原始的方式,传达待客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