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简介
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东印度等地。我国台湾、海南、云南、福建等地引种。肉豆蔻经栽培7年后开始结果,每年采收两次成熟果实,分别在4 --6月、l1一12月,多在早晨采摘后,运回加工。运回的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剥下假种皮(肉豆蔻衣),再敲破壳状种皮,取出种仁,置石灰水中浸泡一天,取出低温烘干,或直接在60℃以下烘干。
主要分布于低山潮湿的沟谷雨林中。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全年中干(11-4月)湿(5-10月)季交替分明,干季有雾,大气湿度可以补差水分不足,年平均 温21℃,极端最低温不下2℃,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土壤为三迭纪紫色砂页岩构成的砖红壤,pH值4.5-5.5。本种在林中大树极少,中下 层小乔木、幼树、幼苗常可见到。
肉豆蔻的功效
肉豆蔻别名:迦拘勒(《本草拾遗》),豆蔻(《续传信方》),肉果(《纲目》)。
药用部位: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子。
成份:含挥发油2~9%,包括d-莰烯及α-蒎烯等。其脂肪中,肉豆蔻酸含量达70~80%,并含有毒物质肉豆蔻醚。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消食,固肠。治心腹胀痛,虚泻冷痢,呕吐,宿食不消。
中医古籍记载
《药性论》:"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
《海药本草》:"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
《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
《开宝本草》:"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
《纲目》:"暖脾胃,固大肠。"
《本草经读》:"治精冷。"
《本草求原》;"治肾泄,上盛下虚,诸逆上冲,元阳上浮而头痛。" [展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肉豆蔻中医选方
治水湿胀如鼓,不食者,病可下:肉豆蔻、槟榔、轻粉各一分,黑牵牛一两半(取头末)。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煎连翘汤下,食后,日三服。(《宣明论方》肉豆蔻丸)
治脾虚泄泻、肠鸣不食:肉豆蔻一枚,剜小窍子,入乳香三小块在内,以面裹煨,面熟为度,去面,碾为细末。每服一钱,米饮送下,小儿半钱。(《杨氏家藏方》肉豆蔻散)
治脾肾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各为末。生姜四两,红枣五十枚。用水一碗,煮姜、枣,去姜,水干,取枣肉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服。(《内科摘要》四神丸)
治脾泄气痢:豆蔻二颗,米醋调面裹之,置灰中煨令黄焦,和面碾末,更以炒党子末一两,相和。又焦炒陈廪米为末,每用二钱七,煎饮调前二物三钱匕,旦暮各一。(《续传信方》)
治水泻无度、肠鸣腹痛:肉豆蔻(去壳,为末)一两,生姜汁二合,白面二两。上三味,将姜汁和面作饼子,裹肉豆蔻末煨令黄熟,研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米饮调下,日午再服。(《圣济总录》肉豆蔻散)
治霍乱呕吐不止:肉豆蔻一两(去壳),人参一两(去芦头),厚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粟米二撮,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宜忌
《雷公炮炙论》:"凡使,勿令犯铜。"
《本草经疏》:"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
主要商品规格
肉豆蔻按其形状大小及体质轻重分级,拣出虫蛀及破碎的种仁。
肉豆蔻种仁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乏2-3cm,直径1.5~2. 5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具浅色纵沟纹及不规则网状沟纹,有时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宽端有环形隆起的种脐,狭端有暗色凹陷的合点,种脊呈纵沟状,连接两端。质坚实、难破碎,断面不平坦,横切面可见暗棕色的外胚乳向类白色的内胚乳 交错,形成大理石样纹理,富油性。气芳香浓裂,味辛辣、微苦。
包装与贮藏
1.包装 用木箱防潮包装。
2.贮藏 本品易泛油,易蛀,易散失香气,应防潮、防热、防蛀,置阴凉干燥处。
质量要求
1.性状 一般以个大、体重、质坚实、表面光滑、破裂后油性足、香气浓、味辛辣、花纹明显者为佳。
2.水分的测定 用水分测定法测定,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0. 0%。
3.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用挥发油测定法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6.0%(ml/g)。
4.去氢二异丁香酚的含量测定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去氢二异丁香酚(C20H22 04)不得少于0.10%。[ 此帖被疾风-劲草在2017-10-11 17:1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