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准备好了!从国际机场到轮渡码头,再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海上花园”正以缤纷的色彩、热情的笑脸迎接各方宾客。“伴海而生,向海而荣”的厦门,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置身于全球聚光灯下,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城市之美、文明之风,见证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扬帆启航。
当年布衣斗笠、结网驾船的渔村,如今已是扬帆世界、怀抱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化大潮中的厦门,开放中坚守个性,“厦庇五洲客,门泊万里船”的同时,坚持把鼓浪屿视为“国家瑰宝”;开拓中不忘初心,对历史负责、对城市负责、对人民负责,“着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厦门人感慨,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服务厦门会晤的过程中,重新发现了厦门的美。厦门的探索,也引人深思:何为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文明城市的招牌该如何擦亮?
自2005年第一届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以来,人们对“文明城市”的理解,日益具体而深入。当机动车礼让行人成为习惯,当公共场所禁烟被普遍遵守,当微笑成为每个人的名片……人们发现,文明城市创建不仅改变着城市的外形,而且塑造着城市的气质,沉淀为城市的文化,化育为一个城市的精神。有厦门人说,厦门迎会晤,志愿者的笑脸、闽南文化的宣传,让他更感觉到:这个城市真美。厦门之美如此,长沙之美、南京之美、成都之美,同样需要在一次次向着文明出发的过程中被重新审视。文明创建,让市民重新发现城市之美,重新获得对城市的文明向往和精神认同。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文明城市创建,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8个“更”字,描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可以说,随着时代场景的切换,文明城市创建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把握住这一点,才能准确理解“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内在要求,才能让“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有的放矢,成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新起点。这么看来,文明创建也是一个过程,需要在向着更高目标前进时,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日新之美、日进之美。
有一句话说得好,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种植幸福的结果。上世纪,张家港市动员群众用80万把笤帚扫出了国家卫生城市。今年,厦门计划招募金砖志愿者2000人结果3万多市民报名。数据显示,厦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市民参与率达到98.8%。全民参与的结果,则是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居全国74个大中城市前五位,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连续三届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当文明创建从“政府独奏”走向“全民合唱”,当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文明城市建设就能众人拾柴火焰高,就能实现文明城市与文明市民的共同成长、美美与共。
“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阮兜叫厦门,红砖变金砖……”就在这些天,一群青年艺术家、环保人士、建筑工、老师、大学生、外国友人共同为自己生活的厦门创作了这首叫《砖心》的歌,歌里有厦门的美景,有老家的韵味,有阿嬷的乡音,被称作写给厦门的情书。在迎接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过程中,厦门也找到了自己的文明金砖。在文明创建的路上,发现城市之美、展现城市之美、创造城市之美,我们的城市就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生态涵养的容器、文明传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