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传统行业不进则退,互联网+、智能制造、居家办公等的出现,让很多以往走俏的工作岗位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市场。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无论技术如何一日千里的发展,“人”这一核心因素,永远不会被完全取代。
前一阵,铺天盖地的新闻讨论着人工作业是否会被人工智能代替,各种议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人工智能用好了便是利器,我们大可以把解放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放飞个性、探索自我,让更多的“脑洞大开”带来更多职业的“异想天开”,充分发挥活力和创造力,进而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倒不必过于杞人忧天。当然,短时间内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部分失业人口现象也不能忽视,但从国家层面出发,真的需要大包大揽到底吗?
在宏观范畴,国家的应对措施虽然应当包括扶持扩充就业岗位,但岗位增加的前提是经济保持稳定高速发展,整体经济增速有保证,就业才有基础。回归到创新发展理念,更多的应当是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人才培养往适应科技革命的方向去走。借助新职业发展方兴未艾的东风,让更多的职业去广泛吸纳就业人口。
这个过程中,真正需要小心的是不能扼杀创新的热情,特别是在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上,不能甫一出现问题就想“出手治理”,更不必视许多新兴职业为“洪水猛兽”,而应当让市场和时间来调控、验证。事实上,温室的草木或许难经风霜,相反,“野蛮生长”却极具活力和能量,冲破束缚的“野蛮生长”有时候更能通往颠覆性的创新。
从微观上看,过去,我们总是为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沾沾自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光有人口数量并不能等同于人力资源,人口优势最终还需转化到人力资源优势上,所以最迫切的问题是把低教育水平的人提升到适应科技革命所需要的人才水平,这也是失业人口再就业的关键破局所在。对国家而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要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校新职业专业学科建设,为就业人口奠定直面新职业时代挑战的基础;也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大力拓展民众视野和思维,辅之以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教育,进而提升失业人群再就业能力。
至此,逻辑脉络已是清晰明了,新经济形态得以涌现的基础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取得长足发展,而新经济又让更多人从低端劳动或者事务性工作里解放出来,于是人们的选择工作自由度、支配生活的程度空前提高。同时,新经济时代,就业创业更要拼创意、拼对消费痛点的领悟力,两者结合让过去的“360行”跨入到“3600行”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时代,国家需要做的则是合理引导新职业“千家争鸣,千花齐放”,注重教育提升,将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发挥出来,让新职业发展给新经济增长带来强劲新动能。
未来已来,对我们而言,很多新经济服务可以不用,但不必拒绝,很多新职业可以不了解,但不必否定,因为,新生事物需要自由生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