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西安交大教书的小舅舅每年回家,总会给我们买书,有一次,还特地寄来一套《安徒生童话》。从此,安徒生童话在我的心里埋下了种子,《海的女儿》、《老头子的话总是对的》、《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带着异国情调走进我幼小的心灵 。那是一个还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童话的年龄,常常把童话憧憬为现实,幻想为人生。
当时,我喜欢安徒生的早期童话,因为我也处在人生的初期。马克思说,神话是人类的早期。早期与早期,容易沟通。舅舅说,安徒生后期的童话也很好,含义很深。但是我不喜欢,人往往看不懂远离自己视线的东西,或者说,不喜欢自己看不懂的东西,而生命的阶段性也是另一种重要因素。对于很多人来说,看不懂,每每就意味着不喜欢——就像小学生不喜欢鲁迅,中学生不喜欢古文一样 。我看了N遍舅舅认为很好的安徒生童话《老单身汉的睡帽》,依旧不喜欢。童年就是清清浅浅,就是天真无邪。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关键词的内涵,这是生命的无奈。错过,或许也是生命的另一种深刻。那时候,我喜欢单纯美丽的东西,也许,现在也是。我觉得奇怪,舅舅为什么会喜欢这样阴沉孤寂的东西。就像当时,我不懂舅舅为什么会喜欢“不带歌词的音乐”(其实是古典音乐),而不喜欢带歌词的音乐(歌曲)。那时候,我只听得懂歌曲,而现在,我更喜欢纯音乐。
童年呼啸而去,安徒生童话离我越来越远。到了依旧懵懂的迟暮,一次,我在看电视《安徒生传》(下集),忽然间,我觉得我懂了安徒生,懂了《老单身汉的睡帽》的苍凉,懂得鲜花和荣誉背后的荆棘之路 ;懂了《冰雪皇后和其他故事》的荒凉,懂得剧中狄更斯关于“把这段爱情冰封起来”的涵义;也在更深意义上懂得了《海的女儿》里的美人鱼,为什么宁愿化为大海上的一粒泡沫,也不肯用众姐妹以头发换来的匕首刺死王子,换回自己的生命,尽管王子不懂她;懂了“安徒生童话是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这句话,懂了里面所有的辛酸。因为我自己也有了一层又一层的辛酸,我也会一层又一层地把内心的沧桑裹得紧紧的。这就是安徒生,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不走到这一步就不会感觉这一层的人生,让人不堪,或者说,让人悲喜交集。有时候,我甚至以为,人心里有这么一点凄婉,这世界才会变得美好;有一点点只能在心里想想的爱情、可望不可即的爱情,才是一个人真正美好起来的源泉与动力。心里总有那么一点点希望远远地照亮你 ,闪烁着你,不是也很好吗?在想象中芳菲,在想象中摇曳,不也是一种揪心的幸福?
就像那缤纷热闹、铿锵有力的京剧里一声清丽的长萧 ,洗尽铅华,却又刻骨铭心。
我敢说,一个人心里有没有它,肯定是不一样的。
作者 徐约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