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外生命在哪里?他们为什么不在白宫草坪上着陆,欢迎人类加入银河俱乐部?”意大利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1939年曾提出这样的疑问。时至今日,我们仍旧在向宇宙如此发问。
科学研究表明,从简单的生命形式进化到人类的道路绝不是一条坦途,人类是一系列生物学上偶发因素的产物。纵观宇宙,我们也没有理由自诩为空前绝后或最理想的生物。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包含的恒星约2000亿至4000亿颗,其中与太阳极其相似的恒星至少有14亿到24亿颗。生命既然可以“偶发”于地球,那么也非常有可能“偶发”于银河系至少上万颗行星中。
那么,智慧的外星生命究竟在哪儿呢?人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各种方式寻找宇宙“邻居”。1974年,美国射电天文学家德雷克用二进制符号设计了一份内容涉及数学、生理学、天文学和人体概貌的特殊“电报”,发往一个包含30多万颗恒星的星团——银河系武仙座球状星团。1977年,美国宇航局先后发射了“旅行者2号”和 “旅行者1号”宇宙飞船,各携带了一张唱片以及唱片播放器,唱片中录有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各种信息,被喻为“地球之音”。目前,“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成为人类第二批“宇宙使者”。由于唱片具有极优的质量,又被精心保护在金属盒内,加之它旅行的星际空间处于高真空环境,寿命可达10亿年。然而遗憾的是,地球人至今没有收到任何回音。
现代科学家认为,行星系统内必须要有允许生命存在的区域——“宜居带”,这个区域是环形的,其内边界应是行星围绕其母恒星运转而又不会使行星海洋的水散失到太空的最近一条轨道。此外,还需有大量的液态水和大气层在类地行星表面存在数十亿年,才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性。2009年3月6日,首颗用于搜寻类地行星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科学家计划用约4年的时间,探测银河系的天鹅座与天琴座区域中类似太阳的大约10万颗恒星系统,搜寻位于“宜居带”中的系外行星。迄今为止,“开普勒”空间望远镜虽说已发现了几千颗系外行星,但关于这些行星的详细情况,包括液态水、大气层和地面环境究竟如何等,仍是亟待研究的科学难题。
史蒂芬·霍金认为,由于宇宙约有1000亿个星系,因此“可以合理推断外星生命存在”。霍金同时也警告说,如果有朝一日外星生物出现于地球,即代表其科技能力远在地球人之上,届时地球也有沦为殖民地之危。
笔者认为,“寻觅外星人”这个话题会长期进行下去,这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关于地外生命的探索,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