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少年时曾经历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晚年贫病交加,“举家食粥”,终于在四十多岁时“泪尽而逝”。他付出一生的牺牲,写这一部“字字是血”的生命之作的心灵动力是什么?
是富贵荣达吗?视富贵若浮云,多少人将这话挂在嘴边掩饰内心的渴望,而他却用生命真正去实践着了。是眼下的生活吗?写这么一本书实在不能使他从潦倒中解脱。不然,何至于衣食不给举家食粥?
或者为了名声?绝非如此。对一个文人来说,淡泊声名比淡泊富贵更难得多。再说那时小说不是文学正途,为一般人所不屑,加上文字狱遍布全国,《红楼梦》这样一部怨世骂时之作,又何敢传世以求名?但至少是为了身后的名声吧?若是这样,为什么他的生平事迹全然埋没呢?我觉得,一生行迹的埋没,是曹雪芹生前作出的经过了充分考虑的安排。
那么,曹雪芹这位千古奇才,他竭尽平生心血以至生命来写这部著作,那巨大的心灵动力何在?我们怎么去靠近这种生命的坚守,理解他的选择?曹雪芹是超凡的人,人们不能用凡俗的精神境界和价值标准去揣想他。他写《红楼梦》,只是为了一吐胸中之郁结,并希望后人理解这份情怀。这就够了。至于自己,他希望完全隐退。
由此看来,认为曹雪芹受了天大的委屈,也是用一双俗眼去看他,这完全不合他的心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曹雪芹最有资格接受这种景仰,虽然他本人对此毫不在意。
作者 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