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作者杜撰本书由来和传奇,然后交代《红楼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发生的空间都是无法查证的,书中说道: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作者使用障眼法,有其躲避文字狱,保护自身和作品的目的。《红楼梦》故事背景发生在明末,以及清入关时期的南明,换句话说,就是许多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明末清初”。 90年代以来,一些红学家和学者说《红楼梦》故事发生在清朝中期,其中以贾宝玉服饰发型可作为证据。这种说法还不断扩散,导致一些人在这样认知基础上加以发挥,还写学术论文长篇大论发表。有一次,在梁归智先生的博客里,见到有人摆出贾宝玉“大辫”、服饰等,妄断贾宝玉乃清人装束。 书中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在贾宝玉出场时,作者这样写道:“……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 先说“大辫”,暂时不说《石头记》成书于康熙年间的事,只是按照胡适红学的说法,《石头记》是乾隆十九年写成,是乾隆朝早期成书。而清人入关以后,采取的是剃发易服政策,为了从骨髓里涤荡汉人的反抗,剃发易服的侮辱政策强制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发型绝对不是现在清宫剧中那样留着大辫子,那是典型的晚清发型,在清初期和清中期,都是“金钱鼠尾”头。在强制执行时,还有明确的标准。如果不执行标准,一样获罪。 据《清稗类钞》载:“董志学为江西巡按,按部吉安,饬守令礼请缙绅子弟及举贡监生饮宴。酒酣,起而言曰:‘当朝重剃发,式当如金钱,请脱帽验之。’因尽去其帽,则皆略去鬓发,余顶结如故,惟一人如式,得放出,余悉系之于狱。”什么是金钱鼠尾头? 所谓金钱鼠尾头,形象地说,头发发根区就如铜钱大小,辫子粗细如老鼠尾巴,能从钱眼穿过。上面这些清代工笔画,有的是乾隆中后期作品,所以辫子已经比清初大了很多。《榕城纪闻》云:“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史料与事实证明,在《红楼梦》作品中,“大辫”是留不起来的,更不可能梳很多小辫子。因为在清朝乾隆早期之前,人们的头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头发。 这里再加一个小插曲。被红学界吵得沸沸扬扬的“曹雪芹画像”,这可更接近“作者”时代吧,他是怎样的发型?能不能梳出很多小辫子,再总成一根“大辫”?
这发型跟秃子相比略有区别而已。贾宝玉这个“大辫”确定不是生活在清朝。清人的大辫子是清朝中晚期才扩大了发根面积的。影视作品导演只为娱乐,而那些自以为的学者竟然不尊重历史,想当然地把影视作品造型当作历史背景,必然导致学术是荒谬的。 再说说那些饰物。关于“束发冠”,《明宫史》记载:“其制如戏子所戴者,用金累丝造之,上嵌晴绿珠石,每一座,有值数百金或千余金、二千金者,四爪蟒龙在上蟠绕。下加额子一件,亦如戏子所戴”。这里的“束发冠”,正与作品中贾宝玉的的社交情境相同:“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楼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在见北静王水溶时的装束也是“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 可怜清初那些子弟,头上只有三绺可以编成老鼠尾巴的毛发,谈何束发冠?清人在入关以前,以捕猎为生,仅有的那点小辫子,也是为适应环境所存留,根本不会点缀叮叮当当眼花缭乱的饰物,也没见这方面的史料记录。 贾宝玉的“大辫”发型,是典型的总束在头顶的汉人发饰,是小说人物生活在明朝或南明的标志。《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图、文均来源于网络)